2021年03月22日
第A2版:要闻

京津冀协同创新 “向深而行”

  ▶ 本报记者  刘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从“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到“产业相融”、区域“一盘棋”,三地产业疏解转移及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构建功能疏解政策体系,实施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

  进入新发展阶段,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键是要把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变成创新和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过程,构建内畅外联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

  辐射效应带动强

  创新载体“向深而行”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由此展开。

  7年来,协同发展带来京津冀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成为推动环首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显示,以2013-2018年时间段为例,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增长4倍多,三地合作专利数量增长近50%。

  作为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北京利用全国首创的“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组建新型尖端研发机构,提升对津冀两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天津和河北则借鉴中关村模式,发挥区域优势,“两条腿走路”,三地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

  2016年11月,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揭牌,成为目前我国惟一的跨省区市的全面改革试验区。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除打造类中关村的生态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围绕产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在资本、政策、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服务企业发展。”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区域总经理、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介绍,该企业在河北保定还建有中关村的创新中心,在当地已形成“一中心一基地”,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投入到事业中。

  除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外,如今一批创新载体在京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以来累计注册企业2000余家、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落地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7年来,三地的产业疏解转移和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

  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三地间技术合作日益紧密,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5033项,成交额347亿元、增长22.7%,京津与河北共建的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95家,有效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基因“带土移植”

  一批企业成长壮大

  7年来,高铁风驰电掣,路网四通八达,让本就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的京津冀三地连接愈发紧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鼓励下,一批批企业从创业的幼苗发展壮大。期间,中关村的创新基因也如蒲公英般,源源不断在京畿大地播撒。

  作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受益者,北京精雕科技集团选择将研发部门留在中关村,生产制造环节则迁到廊坊经开区。

  几年间,精雕集团共计在河北廊坊、天津北辰区等地建设了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研发、制造基地。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该企业营业总收入仍达到29亿元。

  “2014年,廊坊制造基地全面投入使用,彼时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产品升级、产能提升带来源源不断的新订单,北京精雕也开始展翅腾飞。”精雕集团党委书记、执行总裁吴爱军说,将生产制造基地迁至河北后,精雕集团北京总部“轻装上阵”,依托北京的科研、人才优势,全力聚焦研发,诞生了一项项科创成果。

  不只是精雕集团,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科技企业百花齐放,迎来创新发展的春意满园。7年来,河北推动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整体搬迁互认,目前已吸引30家北京、天津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整体搬迁至河北。

  据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介绍,中关村企业已在河北、天津设立了8800家分支机构,达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410亿元,成为河北、天津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在加快构建。

  错位发展创新驱动

  打造产业协同新高地

  7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突破,但也应该看到,对标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经济增速相对较慢,基于跨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的产业竞争合力仍显薄弱。

  “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在产业协同上形成新突破。”连玉明表示,要探索一条不同于长三角城市群、有别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具有首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径,既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郑毅看来,未来,京津冀三地产业深度融合的突破口,还是要围绕自主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地产业发展有错位,但还要充分互动,要建立三地共同参与的创新链,一盘棋推进产业协同发展。”郑毅说。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是三地分工合作下的创新驱动发展,从而推进形成三地更高质量的产业一体化。当前,在国际经贸形势持续紧张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京津冀产业亟需探索适应区域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谈绪祥认为,未来,北京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方位拓展京津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抓手,主动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特别是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推动形成两翼齐飞的新发展格局,以更好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新高地,应通过数字化建构一体化发展机制,赋能协同治理新模式。”连玉明建议,以数字技术打破地域分割,以数字思维突破区域限制,全方位系统性地推动资源要素在京津冀地区及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

2021-03-22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1933.html 1 京津冀协同创新 “向深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