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8日
第A60版:创新城市 洛阳

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洛阳:“工业重镇”闪耀科技创新之光

  洛阳大数据产业园

  科技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院士洛阳行活动

  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洛阳专场

  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

  牡丹号盾构机

  无人驾驶拖拉机

  ▶  张炜  本报记者  李洋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市在“十三五”期间,紧紧扭住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两个关键,加快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重塑优势、提升效率、汇聚动能。洛阳先后迎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等一批重大先行先试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市将锚定“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这个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瞄准“创新驱动力更强”这个“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深化提升现代创新体系,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着力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洛阳轴承助力“嫦娥五号”登月“挖土”,洛阳连接器为“复兴号”动车组构筑“安全线”,洛阳特种材料为“奋斗者”号万米深潜编制“铁甲衣”……近年来,在一个个代表“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深度”的大国重器中,“洛阳制造”光耀夺目。一个个标注着中国新高度的“洛阳制造”,彰显了洛阳工业水平、创新能力、人才素质以及综合实力的总体提升,成为洛阳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力证明。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市在“十三五”期间,紧紧扭住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两个关键,加快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重塑优势、提升效率、汇聚动能。洛阳先后迎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等一批重大先行先试机遇,引领“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洛阳创造”升级。在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上,洛阳市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37名,走在了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市将锚定“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这个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瞄准“创新驱动力更强”这个“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深化提升现代创新体系,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着力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高位建设

  助力“工业重镇”转型升级

  作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在洛阳建设,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第一批汽车变速箱轴承等众多“中国第一”在洛阳诞生。

  带着曾经的辉煌,“十三五”时期的洛阳,肩负着自创区、自贸区、综保区等国家战略,被赋予了国家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发展定位。“565”现代产业体系立起了支撑洛阳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向“三二一”;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全面启动,洛阳发展迎来高光时刻。

  ——五年来,洛阳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迈上4000亿元、5000亿元两个大台阶,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名由“十二五”末的第49位攀升至2019年的第45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河南省第一方阵;

  ——五年来,洛阳迎来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在河洛大地成为历史;

  ——五年来,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更加强劲,河南自创区洛阳片区建设扎实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较“十二五”末实现“双倍增”,一批大国重器闪耀洛阳创新元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55%提高至63%;

  ——五年来,公共服务全面提质,民生支出逐年递增、占比保持76%以上,洛阳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实现翻番。

  发生在洛阳的“十三五”巨变,归根结底是一场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全方位变革,而创新就是破局的“题眼”、跨越的“引擎”。

  “十三五”期间,洛阳紧紧围绕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保障,突出抓好主体、平台、人才、机构、载体、项目等关键环节,深化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人才成长“四个通道”,积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科技创新对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先行先试领跑河南全省——

  洛阳市统筹推进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融合”发展,组建洛阳自创区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河南省首先获得评审权;编制《河南省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组建方案》,在郑洛新自创区中率先通过专家论证并启动建设;在河南省率先建设运营科技中介超市,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供给公共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社会创新潜能空前激发。

  政策引导更加有力——

  洛阳市出台《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洛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50余个政策文件,构建以现代创新体系为统领,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支撑的“1+3+N”政策体系,支持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更加鲜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洛阳市出台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支持措施,制定创新“金十条”政策深挖大院大所大企业科技资源“富矿”,探索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专网搞服务”等服务措施,日益优化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

  通过激活制度“动力源”,洛阳自创区建设的“火车头”牵引着“洛阳号”创新列车全速前进。一拖、洛矿、洛轴等一批“共和国长子”企业焕发活力,实现了“老树发新枝”;中航光电、中船重工725所、普莱柯生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新树结硕果”。

  在保持传统产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洛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齐备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包括39个行业大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和“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

  厚植双创沃土

  市场主体活力“倍增”

  5G高清摄像头、蘑菇头GPS天线、毫米波雷达、大数据云平台、氢燃料电池、3分钟加氢、24小时待命。演示现场,通过远程操控,这辆无人驾驶拖拉机迅速进入农田,自动规划路线、自动转弯、自如进退、精准停靠,娴熟高效地完成耕地作业……2020年7月,国内首台5G+氢燃料无人电动拖拉机从曾经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中国一拖开出。

  这台拖拉机是由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牵头发起,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联合打造。而这样的成果正是得益于2016年年底,洛阳市高位谋划了“双倍增”行动。

  近年来,洛阳市科技局突出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和资金激励,持续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龙头企业”政策扶持体系,相继出台《洛阳市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办法》《洛阳市构建良好双创生态加快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实施办法》《洛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管理办法》《洛阳市众创空间备案管理办法》等,对创新主体、平台建设成绩突出的企业、孵化载体等进行奖励。五年来,洛阳市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幅,投入强度达到2.37%,连续两年位居河南省第一。创新主体、创新平台较“十二五”末实现“双倍增”,其中,洛阳市科技型企业达到3647家,是2015年的2.70倍。

  如今,在洛阳,创新“龙头”动力十足——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建设创新龙头企业的内生动力,洛阳市建立了由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组成的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库,在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目前,洛阳市已有20家企业跻身省级创新龙头企业行列,占河南省总数的1/5。

  中坚力量活力四射——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争相加入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截至目前,洛阳市已有754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尖兵涌现,有力支撑了洛阳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小企业快速崛起——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尖兵培育的预备军。目前,洛阳市已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80家,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小巨人”快速崛起,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政策创新不仅围绕创新主体倍增,在创新平台倍增行动中,洛阳市也蹄疾步稳。

  五年来,洛阳市新增创新平台(载体)1736个,总量达到2706个,是2015年的2.79倍。

  2020年,洛阳阿特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河南省光伏硅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6家单位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黎明化工研究院、轴研所、洛钼集团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河南省发改委评审,西工信息科技城获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洛阳工业园区获批河南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试点园区,“五洲汇”跨境众创空间获批省级众创空间。与此同时,洛阳还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光启等知名院校、企业,众多“双一流”高校在洛阳设立研究院。

  不仅如此,洛阳市还围绕“双创”大赛活动、金融模式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机制,“真金白银”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人才优先。大力实施“河洛英才计划”,出台《河洛英才计划(2020-2025)》;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孙周通博士团队,“非天然氨基酸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启动河洛创业人才(团队)选拔工作,24个人才(团队)根植洛阳。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担保、无抵押的特点,探索开发了科技贷、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产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签约合作银行7家,资金池规模达4970万元,累计为153家次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额度5.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举办第五届洛阳创业之星大赛暨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洛阳分赛区、2020年“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等赛事活动。举办“科创成果直通车——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先后完成河南科技大学专场、洛阳科技金融大市场专场、洛阳理工学院专场等。高效运营科技(金融)大市场,截至目前,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42项,技术合同额428869万元;累计挂牌交易项目592项,发布科技成果274项。

  在此基础上,洛阳市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产业创新得到新提升。“十三五”以来,强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37项,158项创新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9%。工业CT、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产品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铜合金新产品、双动力钢轨铣磨车等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启航新征程

  用创新凝聚磅礴力量

  春回大地,带来蓬勃朝气。

  眼下,“十三五”规划已收官,“十四五”规划即将起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洛阳市提出,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持续加力,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引育、创新人才集聚和科技体制改革,抓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真正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

  实施创新引领行动。“十四五”开局之年,洛阳将用好用足河南省促进郑洛新自创区高质量发展20条支持政策,加快组建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高效运营周山高创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建设“周山高创+N”的“一区多园”平台,进一步凸显自创区龙头带动作用。依托洛阳高新区规划建设周山科创谷,围绕洛阳都市圈建设科创大走廊,加快形成“一谷两廊四中心”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实施资源集聚行动。“十四五”开局之年,洛阳将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计划,完善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体系,构建创新平台梯次建设格局,推动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平台规模效益“双提升”。培育 “瞪羚”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申建智能矿山装备、海洋工程材料研究评价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P3实验室申建,谋划推动周山实验室建设,新建创新平台300个。支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寒武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建设,推进与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项目合作。

  实施创新支撑行动。“十四五”开局之年,洛阳将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智能装备、高端轴承、特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0项以上,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快构建技术转移体系,办好科创成果直通车、创业之星大赛等赛事活动,争取承办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布局新建中试基地2-3个,提升运营科技(金融)大市场、科技中介超市,全年挂牌和转化科技成果8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5亿元。

  实施动能激发行动。“十四五”开局之年,洛阳将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河南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科技贷”授信突破6亿元,运营天使、种子引导基金3-4只。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实施好“河洛英才” “中原英才”计划,引培河洛创业人才团队5-6支,新建院士工作站和中原学者工作站1-2家,联合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3个。争取河南省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创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以创新链的突破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提升。

  勇立潮头御风行,击鼓催征稳驭舟。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科技之城,正在汇聚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磅礴力量。洛阳创新,未来可期!

  本版图片来源:洛阳市科技局

2021-03-08 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1786.html 1 洛阳:“工业重镇”闪耀科技创新之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