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8日
第A44版:创新园区 蚌埠

蚌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蓝图加速擘画

  蚌埠高新区管委会

  凯盛铜铟镓硒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外景

  中电科41所外景

  闪创空间

  蚌埠高新区张公湖

  ▶  周家旺  汤文波  本报记者  李争粉


  “十三五”期间,蚌埠高新区用拼搏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一路高歌猛进,从第72位升至第42位,前移30个位次;用创新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中电科40、41所三项科技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顺利下线,并刷新全球最高光电转换率;高阻隔水汽薄膜与AMOLED封装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用服务拓宽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持续推进商事制度、“一网一门一次”、“证照分离”“标准地+承诺制”“包办服务”等改革,“四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五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一个不断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蚌埠高新区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回望历史节点,注定在发展的脉络里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这五年,蚌埠高新区用拼搏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一路高歌猛进,从第72位升至第42位,前移30个位次。GDP总量累计增长129%,年平均增长14.8%。企业数从1520家增长到4113家,翻了2.7倍。

  这五年,蚌埠高新区用创新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中电科40、41所三项科技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顺利下线,并刷新全球最高光电转换率;高阻隔水汽薄膜与AMOLED封装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全球最优的5G有源天线系统产品投入市场。

  这五年,蚌埠高新区用服务拓宽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持续推进商事制度、“一网一门一次”、“证照分离”“标准地+承诺制”“包办服务”等改革,“四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尤其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的揭牌运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顺利获批,更是蚌埠高新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点,也由此加速了奔向更广阔未来的步伐。

  “‘十三五’期间,蚌埠高新区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让百姓满意的优异答卷。”蚌埠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汤春义表示,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征程,蚌埠高新区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进一步拉高标杆、自我加压,砥砺奋进,在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的实践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创新引领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0年8月25日,凯盛科技集团柔性可折叠玻璃工业化生产在蚌埠高新区启动,成功打造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首条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实现了玻璃新材料领域又一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该产品能够实现连续20万次弯折不破损,且弯折半径小于1.5毫米,主要性能指标和参数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020年12月,凯盛科技柔性超薄玻璃实现连续弯折40万次不破损,产品性能完全符合柔性和可折叠玻璃应用的各种需求。

  今年2月,凯盛科技柔性超薄玻璃在良品率、弯折半径和弯折次数上持续突破,实现30微米弯折半径小于1毫米,在推动行业研发与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目前,凯盛科技柔性超薄玻璃一期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建成后,能够量产6寸到8寸30微米至7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

  凯盛科技集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公司研发团队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加强技术攻关,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夯实和壮大全国产化柔性超薄玻璃产业链、推动中国玻璃继续领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凯盛科技集团也由此形成了国内唯一覆盖“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后加工”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打破了国外垄断,从源头上保障了中国信息显示产业链安全。

  蚌埠高新区另一企业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制造企业,其产品远销国外汽车市场,配套奔驰、宝马、凯迪拉克、尼桑GTR等高级汽车。“几乎世界上每生产7 辆汽车中就有1辆使用昊方机电生产的空调电磁离合器。”昊方机电副总经理高健晖说。

  凯盛科技、昊方机电仅仅是蚌埠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蚌埠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优化创新生态,全面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总数达89家,新增数和总量均居蚌埠市第一;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投入8亿元,占GDP的5%,远高蚌埠市平均水平,净增发明专利219件。

  同时,蚌埠高新区加快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电科41所以及蚌埠玻璃设计院等院所高校合作,建成了中科院(蚌埠)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蚌埠分院等一批重点的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

  大力建设企业创新平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先后出台《关于鼓励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意见》等科技创新配套政策5个,重点对企业培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截至目前,蚌埠高新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共有7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

  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团队。紧贴产业发展需求,设立1亿元人才基金和5000万元的创新团队扶持基金,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速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以打造创新平台吸引人才集聚、以引进高端人才支撑平台发展,形成精心育才、大力聚才、科学用才的良性循环。2020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名,新增创新团队2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创新是蚌埠高新区的第一生产力,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狠抓创新驱动,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上冲锋在前。让创新这张靓丽名片,继续成为蚌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日益倚重的核心竞争力。”汤春义表示。

  强链补链

  高精尖产业加速集聚

  2020年4月10日,年产600兆瓦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在蚌埠高新区签约。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能够在弱光环境下正常发电的新型材料,每块发电玻璃年发电量为260—270度,被形象地称为“挂在墙上的油田”。这种“发电玻璃”集材料与能源于一体,实现了玻璃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具有尺寸大、耗能低、无污染、可回收、环境适应性强等特性,在新型建筑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广泛应用于幕墙、公路、水上电站、航空航天、军用设施等领域。

  中国建材凯盛集团碲化镉发电玻璃技术团队耗时近8年,攻关了数百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并实现了全球最大单体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中国制造,玻璃面积是传统产品的2.67倍,发电效果稳定,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我国在大面积碲化镉弱光发电玻璃技术的空白。

  此次签约的年产600兆瓦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投资约20亿元,建设年产300兆瓦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项目实施后,能够进一步推进蚌埠市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聚效应。

  2020年5月18日下午,总投资1.6亿美元的康宁药用硼硅玻璃管项目签约落户蚌埠高新区。 该项目是美国康宁公司在亚洲实施的第一个药用玻璃管项目,将采用世界领先技术,为行业提供具有更高化学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药品玻璃包材。

  项目的实施,填补了蚌埠市药用玻璃产业的空白,也为蚌埠高新区硅基新材料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2020年,蚌埠高新区围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下功夫,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0个以上。”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已经为成蚌埠高新区高精尖产业强链补链的重要一环。

  春华秋实结硕果。目前,蚌埠高新区围绕硅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基地,着力在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创品牌上下功夫,2020年完成工业投资127亿元,占蚌埠市半壁江山,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硅基、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同时,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示范基地,安徽省唯一。

  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围绕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LED照明、特种玻璃四条产业链集聚壮大,形成了凯盛科技、凯盛光伏、国显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围绕智能机器人、玻璃装备、电力装备等整机、整车、整装加速发展,形成了大富机电、中集安瑞科、柳工机械等一批骨干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围绕5G通讯、集成电路、智能传感等加快转型,形成了中电科40、41所、依爱消防、双环电子、高华电子等一批领军企业。

  优化服务

  营商环境获得大提升

  多年来,蚌埠高新区积极践行“三个一切”“服务理念,深入实施“四送一服”的双千工程,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力以赴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精准指导企业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措施,用23天控制住了确诊病例的发生,用36天取得了步入低风险区域的决定性成果,用40天夺取了“四上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的重大战略成果,累计为164个企业和项目拨付政策资金7629万元,减免租金312万元,解决了3000多个用工缺口。

  弛而不息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深化“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改革,269件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261项市级审批权限下发高新区。

  2020年9月,蚌埠高新区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方式,基于“皖事通办”平台,上线了7x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政务服务地图。通过政务服务地图,可以精准识别群众办事需求、智能推荐办理方式、直观展现地址位置、智能导航办事路线。

  据了解,7x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地图结出硕果,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527户,增长17.1%,总数突破1万户,其中新增企业746户,增长21.2%,总数达到4113户。

  此外,深化“项目包办服务”特色化改革,为项目提供从注册登记、立项备案、规划选址、三部门联审、土地挂牌、环评审批、报规报建,再到项目运营的三通一平全程包办服务,2020年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23次,推动了大富科技总部基地5G产业园、康宁药用玻璃管等2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鸿合智能显示终端、高华电子5G精雕等18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型显示产业园等29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

  精心谋划

  “十四五”擘画新蓝图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十四五”必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五年,既有负重承压的一面,更有红利叠加的一面。”汤春义表示,蚌埠高新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把握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功能定位,自贸试验区“世界级硅基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产业水平实现更大提升。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着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在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迅速形成新能源汽车、晶硅太阳能、薄膜太阳能、特种玻璃、新型显示、5G六条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新材料+新能源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国显科技、鸿合科技、大富科技产值过百亿,柳工、昊方机电、依爱电子产值冲刺百亿,上市企业力争突破10家,全市纳税“十强三十佳”工业企业突破20家,占全市一半以上。

  创新能力实现更大提升。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以中电科40、41所为龙头,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一批“高峰技术”。在5G通讯、柔性玻璃、OLED、光伏玻璃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为产业发展赋能。建成皖北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大市场,转化、孵化一批科技成果,特别是围绕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重一创”等创新成果,抓好本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200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家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8%。

  开放水平实现更大提升。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蚌埠综合保税区,建立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中走在前列,聚焦长三角最优秀的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不少于50个。聚焦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引进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

  产城融合实现更大提升。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迎宾大道总部经济板块、小黄山中国显示小镇板块、天河湖文旅开放板块等3大板块形成规模。引进实施高端教育、医疗、文化、住宿、餐饮、休闲娱乐项目30个以上,其中建设国际化项目10个以上。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蚌埠高新区将汇聚起全体高新人的智慧和力量,咬定目标、携手同心、砥砺奋进,奋力开创蚌埠高新区更加灿烂、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版图片来源:蚌埠高新区

2021-03-08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1769.html 1 蚌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蓝图加速擘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