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8日
第A42版:创新园区 松山湖

实干为先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发展再出发

中国散裂中子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本报记者  罗晓燕


  财政收入76.36亿元,同比增长16.41%;税收收入172.92亿元,同比增长5.6%;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691.37亿元,同比增长31%;工业投资145.04亿元,同比增长25.2%;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工业投资完成总额、工业技改投资完成总额均位列东莞市第一……这是2月26日举行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2020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透露的一组数据。

  2020年,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在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功能区统筹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新成就。未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将在更高的起点上砥砺前行,全力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书写松山湖创新发展新篇章。


  一流资源汇聚

      科创活力持续涌现

  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预研)、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散裂中子源催生的BNCT成功研制并开展临床试验……过去的2020年,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科技创新高光频现。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近期将启动2021年上半年开放运行。据了解,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大科学装置,自2018年全面开放以来,注册用户超过1600人,其中大湾区用户超过1/4,在稳步提高束流功率的同时,超额完成了用户开放运行任务,完成课题350多项。

  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基础,松山湖科学城将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包括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全球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在巍峨山北麓打造形成大科学装置群,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诞生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积极向国家申请二期工程,将束流功率从100千瓦提升至500千瓦,并新建11台谱仪和实验终端。

  而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旁,是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该项目紧密围绕南方先进光源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和测试条件,为未来南方先进光源的关键技术预制研究、工程建设以及开放运行提供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也为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提供条件和技术支持。

  早在2020年11月,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综合实验楼正式封顶。今年春节后,项目立刻复工,目前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在大科学装置立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科学数据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2020年11月10日,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揭牌,成立大湾区分中心。该中心未来将面向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在内的国内外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需求,为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跨学科交叉应用提供开放共享服务。

  依托大科学装置,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还在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在此基础上,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正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筹建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同时加快构建一流科研机构与实验室体系,形成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体系集体发力的源头创新矩阵。

  全要素全链条

  “双创”活力竞相迸发

  “太阳能电池的产线很长,但在这里,从硅片‘变成’电池,仅需一天时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高效晶硅电池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刘尧平介绍说。

  2018年,随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刘尧平带着团队从北京的中科院物理所南下,成为该实验室首批入驻的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之一。团队创立后,实验室已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高效晶硅电池片中试车间,产品研发所需要的表面制绒、扩散、背抛、镀膜及表征测试等相关工艺设备,车间均能提供“一条龙”服务。

  2021年2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发布的2020年年报显示:孵化成立产业化公司25家,总注册资本近2亿元,2020年度注册公司16家。

  为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2021年1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正式挂牌,接下来将围绕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效晶硅电池、柔性及锌基电池三个方向,为更多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成果转化平台。此外,2020年11月,“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的揭牌,进一步拓宽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对外服务窗口。

  为吸引优质资源、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2020年7月,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打造了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作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创业示范窗口,该社区集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商住配套、科技服务、国际交流等于一体,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港澳青年交流活动等,吸引大批人才落户松山湖。

  为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近半年以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软硬件上均已实现同步升级。2020年8月封顶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计划2021年正式启用,预计可容纳100多个团队。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也于2020年11月在社区启动,来自散裂中子源等49家单位、共计3338台科研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揭牌外,还安排1.5万平方米空间作为东莞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试点,主要面向高成长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并给予租赁场地及租金减免扶持。

  目前,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聚集了12家新型研发机构,多家国家、省、市级孵化器。孵化培育飞思凌、启迪医药等400余家科技型企业、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2000名科学家和企业家集聚。

  2021年,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将通过打造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创新区,加快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实现更高层级创新发展。

  锚定高质量发展

  新产业新动能加速壮大

  2020年4月28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成立招商引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引智办公室,专项负责园区乃至功能区的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工作。

  据松山湖招商引智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1-8月,园区新增购地项目10宗,协议引资约68亿元;新增零地招商项目(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130宗,注册资本约90亿元,盘活载体物业超42万平方米。成功招引了朝歌科技、立讯技术、易科声光、水晶光电、沃格光电等一批电子信息类企业,明信测试、宝盛自动化、恒翼能等一批智能装备制造类企业,信利康和深检集团(深圳计量院)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此外,园区还推动云鲸、安美、优利德、大普、复安、博盛生物、泓腾生物、营家健康和丰绿源生物等10多家企业实现增资扩产,投资总额超10亿元。

  随着招商引智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众多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松山湖。

  2021年1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举行首批入驻项目签约仪式暨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发布会。活动期间,深圳傲声智能等七大创新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智能制造创新工场”等五大创新工场揭牌亮相。

  1月28日,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与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组三大产业基地集中揭牌。

  其中,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66平方公里,将立足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资源优势,定位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产业。

  目前,该基地已建成4个公共平台,包括广东联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东莞松山湖育成中心开办的生物化学全分析检测平台、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生物性能实验室、东莞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以及广东医科大学的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

  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与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约6.16平方公里。两大基地将主动承接深圳、松山湖园区、松山湖科学城等区域产业空间拓展需求,聚焦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三大领域,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努力建设东莞精密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重要集聚区。

  2021年,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将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突出引龙头招大商。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强力支持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围绕补链、强链、拓链精准招商;快速招引一批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二是培育多极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落地;加快培育一批本土“链主”企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抢抓数字经济风口;深入实施“松山湖产业云”项目;鼓励企业从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

  当前,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正在松山湖崛起。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东莞市建设广东省改革创新实验区等重大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并为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部署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版图片来源:东莞松山湖高新区

2021-03-08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1767.html 1 实干为先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发展再出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