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明玉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这样一个节点上,回望刚刚过去的五年,合肥高新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五年来,合肥高新区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影响力达到新高度、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
质量和效益双突破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截至2019年年底,合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较“十二五”末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高于合肥市水平1.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8.7%,高于全国水平9.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2%,高于合肥市水平6.5个百分点。
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公共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17倍、1.57倍、1.37倍、1.98倍和2.94倍,分别年均增长14.6%、9.4%、6.5%、14.6%和24.1%。市场主体达5.4万家、企业超4.1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上市企业4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1家。
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双创发展达到新高度
合肥高新区围绕“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建设了以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大高新校区、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为代表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核心科学平台,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为代表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以离子医学中心、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产业应用创新平台。同时,持续推进名校名所名企合作,聚集华为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近40个,园区企业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200余个。园区研发经费投入(R&D)占GDP比重已达9.1%。
高标准建设合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家侨梦苑、合肥国际人才城等一批国际人才集聚区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年底,园区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数占合肥市的2/5、安徽省的1/5。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两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建成以中国声谷、中安创谷为代表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20余家,占合肥市60%以上;打造了双创活动品牌“合创汇”。聚集了股权投资基金200余只、资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自主设立和参与设立了政府引导基金29只、基金总规模近500亿元。
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三重一创”、合肥市“链长制”工作要求,坚持“新经济企业—原创新兴产业—区域创新崛起”的“三螺旋”内生发展路径,围绕以智能经济为代表的“1+4”新经济形态培育,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网络信息安全、量子信息等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建成中国声谷、中国安全谷等“国”字号产业园区,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安徽省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网络和信息安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截至2019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0%提升至70%。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连年增长。截至2019年年底,园区二、三产比重为57︰43,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5.4%,科学研究和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增速明显,同比增长分别为34.5%和48.7%。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瞄准5G、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在5G领域,发布《合肥高新区5G产业发展规划》,成功开展安徽省首例基于5G(SA)移动远程手术指导,发布中国首颗5G毫米波滤波器。在大数据领域,建设合肥大数据产业示范园、中国电信大数据产业园,聚集市级大数据企业453家,占合肥市61%,建成区域经济大脑,为合肥数字经济高地建设提供新动能。在区块链领域,组建合肥市区块链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推广。
城市功能补充完善
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合肥高新区“七纵六横”骨干道路体系全面建成,完成香樟大道、天通路人慢、长江西路交口堵点治理等改造提升,水、电、气保障能力超过现有高峰需求的50%以上。
合肥高新区积极推进新基建重点项目50余个,投资额超350亿元。上线安徽首个区级“智慧城管”平台,相继建成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城管、智慧巡河等民生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园区管理逐步向智慧化转型。
同时,加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构建“自动监测、在线监测、人工监测”多位一体的全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园区水域水质标准均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全市最优。“生态绿肺”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柏堰湖、王咀湖交相辉映,园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9.77%。
民生福祉优化提升
人居环境实现新改善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投入近50亿元,实施40多项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教育事业驶入快车道,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建成中小学、幼儿园21所,建成合肥加拿大国际学校、合肥第七中学,引入合肥六中、中科大附属中小学等高端教育机构,在安徽省率先实行基于“统一标准、统一竞聘”的教师高级职称改革,成为安徽省首批5家中小学校管理“三权”改革试点县区。
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合肥高新区新增医疗机构40家、三级甲等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累计拥有医疗机构近90家,形成了以安徽医科大一附院高新分院等三级甲等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节点、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三级诊疗体系。
各类文体服务设施更加完备。合肥高新区建成国际人才城等城市阅读空间5处,国家级体育公园1处、各式足球场8处、全民健身苑62处、笼式多功能健身场5处、游泳场馆1个、社区体育俱乐部5处,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市民活动中心等设施即将建成。
改革和开放创新
营商环境频现新亮点
体制机制改革多点开花。合肥高新区率先在安徽省启动法定机构试点建设,并获安徽省政府批复支持。中科大先研院开展“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为核心创新改革,中科院创新院制定系统推进全创改实施方案,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集团设立混合所有制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方式开展基金的运作和管理。
开放链接亮点不断。合肥高新区依托安徽(合肥)侨梦苑连续3年在海外举办“侨梦苑海外创新创业大赛”,引入华侨华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100余个。依托合肥国际人才城,建立美国达拉斯人才工作站,搭建“合肥高新—美国硅谷”线上线下创新创业联动机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华米科技、新华集团分别在美国纽交所、中国香港港交所上市,阳光电源印度工厂建成运营。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合肥高新区发布全国开发区层面首个营商环境指数,制定实施营商环境“领跑计划”,围绕政务服务、要素成本、生活配套、对外开放、创新创业、法治人文六大环境,明确26类、107项具体工作;建成区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帮办代办等效能建设制度,实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一日办结”率超过97%;组建项目建设服务专班,为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标准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