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
第A1版:封面

以科学家精神照亮科技创新路

——四位科学家代表谈新时代科技使命

  ▼  本报记者  张伟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第一推动力。

  1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四位科学家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这一主题作了分享。

  爱国报国  敢为人先

  在谈及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表示,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驱动力,科学家要学会理性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科学进步。同时,科学研究有严格的规范,需讲究证据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得坐得住冷板凳,能够坚持和忍耐。在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背景下,科学家还要学会团结、协作。

  “科学家精神能够鼓舞年轻一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表示,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敢为天下先等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激励着后人奋勇攻关。

  “在科研生涯中,导师对我的影响很深。”讲到科学家精神,北京大学教授郭少军首先谈起自己90多岁的导师。“虽然如此高龄,他依旧每天坚持工作至少12个小时,经常凌晨才结束工作。”

  “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我们要有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面对现在这么多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我们要大力创新,勇敢攻关,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郭少军表示,希望科学家精神能够植入到每个人心中,让每个人都热爱科研、热衷创新,让科学家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霍守亮表示,弘扬科学家精神,首先要有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环保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国家所需要的,就是我所要担当的。”霍守亮介绍,自己博士毕业后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第一个研究任务是从事湖泊营养物基准工作。在国内,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比较冷门的研究领域,但想到这是国家需要的,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经过一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积极作为 担当使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四位科学家认为,科学家精神不仅可以激励科学家群体,而且对科技产业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们表示,要积极作为,弘扬我国科学家优良传统,肩负起新时代的科技使命。

  谈及如何补上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面临的短板时,袁亚湘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不能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重视基础研究,把底层的东西搞清楚。

  姚檀栋说,当前不管是信息科学、物质科学还是环境科学,都已到了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未来,多学科交叉结合是大趋势,要吸收不同领域科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最新的研究方法,研究重大科技创新问题。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面向学科的前沿主动攻关,做原创研究。”郭少军解释,目前其科研团队正在探索高效的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剂体系,希望攻破燃料电池和氢能利用方面的难题。

  霍守亮表示,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问题,必须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一方面,要大力优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体系,推进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生态环境基础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管理支撑的薄弱环节,攻克一批自主可控的生态环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解决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2020-11-23 ——四位科学家代表谈新时代科技使命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19624.html 1 以科学家精神照亮科技创新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