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戈清平
10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所有珠海高新区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作为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主平台,珠海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历史机遇,奋力担当“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肩负起做实做好“高”“新”两篇文章和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时代使命,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1980年8月,珠海经济特区应运而生。
1992年12月,珠海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等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书写历史,历史记录辉煌。
得益于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珠海高新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新的起点上,珠海首次提出:要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作为珠海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主平台,珠海高新区将如何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深圳实现更深度的“握手”? “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珠海高新区将如何完美“收官”?珠海高新区又将擘画一幅怎样的未来图景?
日前,记者对珠海高新区党委书记苏虎进行了专访。
先行先试:
探索“珠海高新区模式”
记者:珠海高新区28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苏虎:1992年珠海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自设立以来,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历代建设者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把一座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海滨小镇建设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科教新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珠海高新区已经逐渐成为珠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七个”加速转变,多项事业走在珠海市乃至广东省前列。珠海高新区的成长壮大见证了珠海经济特区40周年的改革发展,高新精神也是特区精神的接续传承。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阐述珠海高新区的发展。
一是发展格局从单一片区向“一区多园”加速转变。
珠海高新区从1992年初创时期仅有9.8平方公里的三灶工业园区管辖范围,逐步形成了包括唐家湾主园区、南屏工业园、三灶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富山工业园、航空产业园、横琴高新技术和科技研发园区在内的“一区多园”发展架构,区域面积增加到359.76平方公里。逐步构建起“一区多园”联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19年,珠海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上升至第22位,创历史新高。
二是创新发展从先天不足向做优做强加速转变。
首先是经济实力实现加速跃升。2019年总营收突破3000亿元大关;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2013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17年突破200亿元。其次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1年,唐家湾主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首次超过100家达114家,2019年高企总数达531家。国家级大科技装置“天琴计划”发布,广东省海洋实验室、清华(珠海)创新中心和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平台相继落户。第三是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2009年,珠海高新区设立珠海市首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园区产投基金规模已达29.82亿元,天使投资项目累计48个;连续举办六届“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第四是新兴产业从零散发展向集聚集群加速转变。唐家湾主园区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基地,集聚了以健帆、宝莱特、优时比、亿胜等为代表的90多家领军企业,近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8年11月,智慧产业园获评广东省大数据产业园、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园。
三是开放创新由谨慎探索向先行先试加速转变。
创新服务先行先试。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珠海高新区分别设立全国第一家高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检察室,“贴身保护”自主创新。2015年2月,在广东省率先出台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
政务服务先行先试。2015年12月,珠海高新区建成广东省首个国地税、不动产登记中心“三合一”大厅。2019年,在珠海市率先将公安、国土、规划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区行政服务大厅。
开放合作先行先试。珠海高新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港湾1号设立了1万平方米的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港澳青年“1元创业空间”。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在主园区设立外资企业,在以色列、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等地设立离岸创新中心。
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记者:珠海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上升至第22位,创历史新高。这其中,园区都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
苏虎:2019年,珠海高新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按照珠海市委“以珠海高新区为重点对接深圳,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新轴带”的新定位新要求,矢志创新、奋勇攻坚。“一区多园”实现营业总收入303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979家;唐家湾主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93亿元,同比增长8.0%。
记者:2019年,珠海高新区推出了哪些举措,获得了怎样的效果?
苏虎:思想指引实践,理念引领行动。这一年,我们完善了新机制。“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8月,珠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出台《完善珠海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珠海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召开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党委会议,相关改革举措获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广东省科技厅高度肯定,为珠海高新区“二次创业”争先进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我们合力打造新极点。筹建总规模1亿元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金。打造1万平方米的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落地创新创业项目53个。10名港澳科技顾问推荐引进港澳科技项目27个。港澳高校与辖区重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研合作持续深化,陆续建成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领域5个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新建港澳人才创业孵化梦工场。实施专业人才交流,开展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创新人才交流2000多人次,搭起珠海高新区与港澳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连心桥”。
这一年,我们奋力抢占新领域。“天琴计划”进入太空试验阶段,成功发射国家正式立项的第一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试验卫星。广东省海洋实验室128项国家级、5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深入开展。欧比特宇航科技自主建设和运营的“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升空。云洲智能建成国内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炬芯科技、魅族科技分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全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5件、同比增长12%。
这一年,我们着力培育新动能。创新主体日益壮大,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占珠海市的30%以上。广东省海洋实验室成员单位获批开展科研项目233项,珠海中科先进院、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新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连续3年获评优秀(A类)国家级孵化器。珠海高新区产投基金规模达29.82亿元,天使投资项目累计48个。“成长之翼”助贷平台新增授信5.2亿元。
这一年,我们全力发展新经济。出台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金融业发展等产业“政策十条”和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办法,全年发放技改等各类奖补资金6.6亿元。唐家湾主园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64亿元、同比增长28.5%;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产值达54.5亿元,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2.4%和65.1%,高出珠海市平均水平23和10个百分点。
记者:2020年,珠海高新区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苏虎:2020年,珠海高新区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以扎实有力的“双统筹”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以优异成绩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3月5日起,园区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
今年上半年珠海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扭负为正增速2.5%,预计前三季度增速达3.5%。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61.6亿元,同比增长0.1%;外贸进出口总额245.2亿元,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同比增长2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6.6%;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1.8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5.37%,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区域优势:实施强强联合
记者:珠海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枢纽,2020年为何要强调深圳与珠海的合作,这是一个怎样的区域合作战略?
苏虎:深圳、珠海同是我国建立最早的经济特区,肩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多年来两地企业合作和人才交流密切,都体现着“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和创新基因。在国家“双区驱动”重大战略的指引下,珠海和深圳积极联动,将充分发挥澳珠极点和港深极点作用,共同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2019年10月,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珠海高新区为重点对接深圳,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新轴带”的战略部署。2020年,在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深珠合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记者:在推动落实深珠合作示范区建设中,珠海高新区有哪些优势?
苏虎:一是区位优势。珠海高新区处于深珠合作示范区最前沿,唐家湾园区距深中通道落脚点仅20公里。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深珠伶仃洋公铁两用通道,待此通道建成后,珠海高新区将与深圳高新区实现跨海相连。二是创新优势。珠海高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与深圳相似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2019年“一区多园”高企总数达979家,其中主园区高企数达531家,在珠海市率先形成从创客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孵化链条。三是产业优势。唐家湾主园区80%是科技型企业,以珠海高新区为主导的芯片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在全国位列第八、广东省第二。在金鼎、后环和北围片区均拥有一定量的产业用地,将为承接链接深圳科技产业提供最优发展空间。
把握历史机遇:擘画发展蓝图
记者:下一阶段珠海高新区的发展重点在哪里?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苏虎: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珠海高新区又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方位、新地位、新定位。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珠海高新区将奋力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求范区“双区驱动”历史机遇,自觉融入“两点两廊”建设,为澳珠极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将奋力打造珠海科技创新主引擎,落实广东省委部署,为珠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增添强劲动力;我们将奋力担当“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肩负起做实做好“高”“新”两篇文章和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时代使命,按照珠海市委“以珠海高新区为重点对接深圳,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新轴带”的要求,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记者: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下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步之年。珠海高新区有何新战略、新规划?
苏虎:立足“十四五”,我们将积极推动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1500家,力争跻身全国一流创新型园区;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40亿元,投入1000亿元建设资金,人口规模达60万人。
记者:要实现上述目标,应该抓好那几方面的工作?
苏虎:一是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优“天琴计划”、广东省海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支持UIC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支持澳门科技大学在珠海高新区设立研究生院,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人才栖息地。建设更多的科技资源支撑型、高端人才引领型等孵化载体空间。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划开发新兴市场。
二是全力壮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打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形成“龙头企业+”特色创新生态。聚焦战略前沿领域,努力打造海洋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和5G、区块链等若干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全力建设北部交通枢纽。建设珠海北部交通枢纽,形成与广州地铁相接、与深圳跨海相连、与港澳紧密联通的交通布局,实现“1小时交通圈”。
四是全力营建民生幸福湾区。建设承载服务60万人口规模的滨海新城,再建1万套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打造高水平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兑现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奖补资金,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干事创业氛围,确保企业和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本版摄影/陈辉 赵松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