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禹彤 杨欢
初秋时节,炎炎暑退。走进唐山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车间、项目工地,忙碌的生产和建设情景让人备感振奋。科技型中小企业喜人的发展态势,和唐山高新区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唐山高新区把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规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着力点,通过育主体、建平台、优服务,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全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00家、高新技术企业2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唐山市的12%和22%,总量均位居唐山市第一。近年来,园区先后培育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特种机器人龙头企业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国内焊接产业的“冠军”开元集团、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规模最大企业百川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创了40多项“全国第一”。
育主体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唐山高新区将龙头企业视为行业引领者,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支持开元、开诚、百川、亚特等龙头企业面对疫情影响,调整思路、化危为机,推出了防疫消毒机器人、地铁智能吹扫机器人和负压救护车等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扩大了技术领先优势;启奥、华发、达创等一批行业隐形冠军,聚焦市场需求,加大创新投入,研发出96519唐山医疗健康综合服务平台、“云”课堂、智慧黑板、超薄微结构导热片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企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是园区的倾心培育。每年,唐山高新区财政拿出约1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9年,园区财政科技支出达1.2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3.41%,仅高企奖补资金就兑现1210万元。为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园区财政出资2000万元设立了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基金,截至目前,累计支持企业41家,有效促进了科技型企业发展。
在新型产业链上,园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建链、补链、强链”,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聚集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关联企业,加速推进产业聚集,机器人产业园、应急智能装备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日资智能装备产业园百花齐放。
目前,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了唐山高新区80%以上的就业岗位,创造了7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上缴税金占园区全部税收比重达60%以上。
建平台 加快聚集创新资源
近年来,唐山高新区组织实施双创平台升级工程,进一步完善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条,与百川集团共建河北省内第一家机器人专业孵化器——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中心。
在此基础上,园区又建设了河北省第一个机器人公共研发平台——唐山高新区机器人研发中心,率先构筑了“研发+孵化+产业化”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圈,走出了共享互助的工业合作化道路,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研发平台建设也在加速度。园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建设了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唐山分中心;引进了中科院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地市级科技研发与转化中心;鼓励支持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5家。
此外,高速度建设产业化平台。近年来,唐山高新区建成了中国第1、亚洲第3、世界前10的国家火炬计划焊接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弧焊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在京唐智慧港,引入京津冀高端制造产业e家项目,建成后可为近200家京津中小型高端制造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优服务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近年来,唐山高新区坚持全力打造“五最”营商环境品牌,紧紧扭住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牛鼻子”,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开展打包审批、区域审批、施工预审、云端审批、预约审批五项审批改革。
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办理周期。政策性审批由6个环节缩减到2个环节,所有审批事项办结时限平均缩短30%以上。全部申报材料只审核电子版,减少了企业组卷及提交纸质版材料环节。目前,纳入在线平台投资项目库的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储备项目32个,总投资104亿元,其中14个项目已取得用地手续,为项目建设增添了发展后劲。
推进项目“打包审批”。通过探索对京唐智慧港18条道路实施立项打包审批,园区实现审批改革“大瘦身”,立项由原来18个项目缩减至2个项目,审批项目由原来54个缩减至2个,申请材料由原来的324个缩减至44个,审批时间由原来的至少54天缩减至5个工作日,企业往返跑从54次缩减为1次办结。
“为加强企业之间联系,提高企业影响力,园区还组织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路演活动。”唐山高新区创业中心主任许英华表示,今年以来,唐山高新区先后举办了两期以机器人、应急装备制造为主题的项目路演活动,定期举办的企业培训班、企业沙龙(讲堂)和交流活动,以鼓励企业坚持创新导向,增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耐力,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