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第A6版:园区动态

“块头”不大的厦门火炬高新区“藏”着哪些创新值?

  ▶ 郭伟 李幼君

  2005年,火炬(翔安)产业区一期通用厂房开工,这座“荒岛”垦殖的现代化产城融合园区,只是厦门火炬高新区跨岛发展规划图上圈出的一个起始点。后来,智能化办公楼宇按照图纸的样子层层拔高,现代化的厂房围着产城融合一条线依次排开,员工公寓与邻边的小村居有机融合……如今的火炬(翔安)产业区正朝着预定的建设步骤铺展开来。

  10月的火炬(翔安)产业区,沉浸在有点微燥的海风中。弘信电子的晚班员工从正对大门的右边员工通道鱼贯而出,不少人抬头望望刚泛白的天,工作暂告结束,新的一天却已经开始了。

  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弘信电子十分看重外地员工的适应性,借力厦门火炬高新区各项有力举措,来自福建省外的员工从饮食、娱乐到子女就学已经实现了本土化。这是多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沉入园区企业,细化企业共性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的具体体现。

  同样在跨岛发展规划图里的厦门软件园(三期)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成长为依山望海的高颜值园区,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输血”,帮助企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对此,园区企业厦门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感触颇深。2015年年底,正筹备新三板挂牌的风云科技,借助厦门软件园创新打造的科技金融嫁接服务平台——“123资本对接会”,获得了两轮融资。不仅如此,该平台还为企业引入了一批优质的金融资源,通过“投贷联动”,实现更深层次、更长远的助力。“小而精”是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的特点,依靠创新,带动创造力量,很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诞生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近30年来,园区培育了2512家“三高”企业,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集群。

  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服务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折射出厦门火炬高新区“上得”技术创新服务,“下得”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优质发展路径。

  作为国家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厦门火炬高新区从岛内不到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伴随跨岛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发展到如今的“一区九园”,用占厦门不到1%的土地,为厦门市贡献近43%的工业产值,同时也创造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1992年,第一个全球500强企业、国际电工巨头、跨国高科技企业ABB进驻园区;1996年,园区主动推进与我国台湾地区光电产业的合作,先后引进一批台湾地区光电企业;2014年,针对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芯弱屏”的短板,园区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吸引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美亚柏科、四三九九、吉比特、亿联网络等一批本土企业迅速成长;建立各产业全链条孵化模式,加速项目的成果转化……近30年来,企业成群,产业成链,一条条产业链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路径逐步发展壮大。

  站立在“块头”不大的厦门,立足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位置,厦门火炬高新区选择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攻6条主导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重塑产业格局。而作为这些顶层设计者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不断完善已建成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体系,并对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打造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科技活力竞相迸发的双创生态。

  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创新性云端招商与线下互动式跟踪服务的基础上,紧盯产业链上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项目招商。截至目前,园区聚集各类企业8000多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7家,超亿元企业300多家。

2020-10-12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9162.html 1 “块头”不大的厦门火炬高新区“藏”着哪些创新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