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1日
第A7版:聚焦中关村论坛

未来出行 行业大咖前瞻论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

  预计在2035年前我国会有1亿辆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首先体现在电池技术的进步上。电池能量密度比过去提升3倍多,成本则下降80%以上。据了解,电池能量密度从每千克90瓦时到每千克180瓦时,再到目前的每千克300瓦时,实现了三级跳,这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在产业化方面,新能源汽车从公共用车、微型车再到家用轿车,目前已经大规模进入家用轿车时代。2014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目前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0%,预计到2035年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辆将达到1亿辆。充电基础设施也会随之大幅度完善,充电方式上实现慢充和快充相结合,慢充占80%,慢充可以与电网互动,快充将实现350千瓦快充,5-10分钟就可以充满。

  我估计,2025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能源汽车将会跟传统燃油车展开全方位竞争,2035年将会全面迈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从现在到未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现在的电动汽车;第二阶段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第三阶段是新能源智能化电动汽车。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

  中德合作为汽车产业赋能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电动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智能化序幕也已拉开。中德两国有着长期合作的基础,中国在电动化上已建立比较完备的产业基础,在电动化的发展当中体现出鲜明的发展特色,特别是来自互联网、IT领域的跨界力量进入,让我国在这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中有了新的特点、新的角色,建立了新的生态。

  在汽车智能化发展中,我国有着自身独特的基础设施优势,有可能会走出一条新的智能化汽车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德国是传统汽车强国,有一大批世界级的整车公司,也有大量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公司和具有核心专长的隐形冠军和创新公司。当前,德国正在加速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而此次转型也能为中德两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一次绝好的合作机遇。

  相信只要中德两国能够搭建更多的平台,能够开展更多的讨论,能够进行更多的深入合作,一定能够在此次汽车产业变革中再次携手,共同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

  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

  需要建立智能汽车产业生态链

  智能网联汽车不是一个个单独的车辆的问题,也不是单独的信息系统,而是如何让二者融为一个整体。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感知的问题,而是针对结构化道路、非结构化道路等不同的场景,利用混合智能、大数据智能、云端智能、群体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全要素的感知、认知、决策控制等,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信息技术要完成相关的任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

  下一步智能汽车发展,一是要形成战略共识和顶层设计;二是需要构建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体系;三是需要建产业链。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新的产品架构,所以需要做相关的产业生态的布局,需要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加强监管,保证车辆安全和信息安全。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彭军:

  用机器取代人  让出行更安全便捷

  让汽车变得更加智能,就是打造一个虚拟的司机,用“机器人”取代“人工驶驶”,让出行变得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

  自动驾驶是给原有的汽车安上眼睛、手脚和大脑。所谓的“眼睛”就是通过多种传感器融合方案及各种先进的感知算法的融入,让自动驾驶汽车感知周围的交通状况和道路情况。既包括车道线周边、弯道等各种复杂的交通状况,也包括路上各种移动物体,比如其他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等。同时,需要精准地控制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让汽车能够安全地应对复杂的天气状况,以及各种复杂的交通流,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能够做出最优秀的决策。同时,要教会机器开车,与人学开车相类似,最重要的是让汽车能够在各种各样的路况下自主学习。

  如今,该技术已经发展到在相对复杂的状况下能够安全应对,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以技术为本,自动驾驶在99.99%的情况下能够轻松应对,但还有万分之一的突发状况下如何应对?这就需要不断地打磨技术。二是产业需要落地,如何真正做到无人化,如何做到规模化生产?

  目前,小马智行在这两个方面均做了布局。在无人化方面,建立一套专门的无人驾驶评价体系,通过这套完备的评价体系,以及强大的模拟系统,让技术开发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在规模化生产方面,小马智行建有一条无人驾驶汽车的小规模产线,用规模化、正规化方式做无人驾驶汽车生产。只有通过规模化的生产,无人驾驶汽车成本才会大幅度下降,真正实现产业化落地。

  本报记者  李争粉整理

2020-09-21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18952.html 1 未来出行 行业大咖前瞻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