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31日
第A5版:创新园区

周学斌:“千里驰援,无悔选择”

  郑毅/摄

  ▶ 余书婷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门口的“欢迎援鄂医疗队回家”的留言墙上,神经外科医生周学斌郑重地写下了这八个字。这是他对援鄂经历最深刻的感悟。

  从武汉回成都已经5个月有余,而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疫一线的日子,仍深深印刻在周学斌的脑海中。作为四川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成都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周学斌在2月3日随队前往武汉支援抗疫。46个日夜,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与时间的赛跑,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周学斌说,对他而言,是一份作为党员的职责使命和作为医者的职业情怀,让他奔赴一线不畏惧、不动摇。

  疫情开始暴发时,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周学斌,较之普通市民更早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峻性。也是那个时候,周学斌开始想,或许自己会被调配到武汉,进行应急医疗救援。

  应急医疗救援,对于周学斌来说并不陌生。从2006年进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起,他已经拥有14年的医疗工作经验。在此期间,先后参加过5·12汶川地震、6·24茂县泥石流救援等多次现场医学救援。

  周学斌记得,他是2月3日晚饭时收到去武汉支援的通知的。“那天下午,我们临时被通知去四川省人民医院参加关于防护服穿脱的培训,但谁都不知道会不会被派去武汉、什么时候去武汉。”但通知来得很快,晚上7点多接到紧急集结的指令,晚上8点半就要到四川省人民医院集合。

  “其实没有考虑太多疫情的危险性,因为只要有救援的需求,我们作为医生肯定是要去的。但还是觉得愧对家人,让他们担心。”在家忙着收拾东西,周学斌也没跟妻子、女儿多做解释。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危险,但周学斌还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4岁多的女儿起先也有过哭闹:“爸爸要去哪儿呀?”妻子告诉女儿,爸爸要去打怪兽、对抗病毒,要去当英雄。女儿很快就接受了,还鼓励爸爸,这让周学斌出发之时感到十分暖心。

  进入武汉的时候,四川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支援的第一站,是武汉客厅东西湖方舱医院。这是武汉第一批建设的3家方舱医院之一,也是开建时容量最大的方舱医院。2月5日开始,周学斌随队积极主动开展东西湖方舱医院开舱建设和病人诊治工作。到2月11日,根据工作安排,医疗队从东西湖方舱医院撤出,开始全面参与汉阳方舱医院院感控制、单元分布等开舱建设。“在这里,我和我们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汇合,一起共同抗疫。”周学斌说,方舱医院建设任务重、节奏快,最初每天都有病人需要送进来,医疗救治的压力也很大。

  方舱医院的建设和方舱医院内的医疗工作,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都是一边摸索一边进行。“好在我们有移动医院的工作经验,逐渐克服了所有的难题。”周学斌说。

  除了完成医疗一线、二线医生在方舱内具体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周学斌作为队伍医疗组管理团队一员,还参与制定医疗流程制度、协调检验影像、对接出入转院等事务性工作。在保证患者的基本医疗和安全基础上,他还要开展病历质控、病例随访等延伸工作。

  在两家方舱医院,周学斌参与诊治管理病人200多例,共完成出院病人病情评估60例,转院病人病情评估45例,在架病例质量控制70余份,终末病例质量控制近百份。

  在武汉的46个日夜,对于周学斌来说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回忆。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病毒的残酷也让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周学斌记得有这样一位病人,一边表达着对他的感谢,一边却下意识的向后退,希望和医生保持距离以便不让医生感染。周学斌说不用担心,病人又后退,向他深深鞠了一躬。

  周学斌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医生。他的爷爷生前是四川省邛崃县中医院的一名老中医,医者仁心让爷爷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尊敬,也给他种下了对医学的情怀。而这次的抗疫经历,更让周学斌坚定信心,将在医学这条有价值的道路上持续前行,救助于人,继续成长。

2020-08-31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18723.html 1 周学斌:“千里驰援,无悔选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