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成 吴莹 本报记者 戈清平
曾经的贫困村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石潭镇新同村如今已发生大变化,不仅成功脱贫摘帽,全村贫困户也从原来的236户减少到目前的8户,贫困人口从原来的752人减少到目前的9人……
这是咸阳高新区自2014年6月派出精兵强将来到新同村开展工作取得的成绩。6年来,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坚持目标标准、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进展。
如今,新同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农民增收,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正以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带领新同村村民朝着小康阔步前行。
树立信心 “扶智”也“扶志”
盛夏时节,新同村道路两旁的苹果树茁壮成长,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看到苹果树长势嘉人,村民周水库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今年60岁的周水库患有脊髓炎,常年坐在轮椅上,丧失了劳动能力,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通过走访了解到周水库一家的困难后,首先就对他家让人提心吊胆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并为他们争取产业扶贫资金,鼓励他们种植苹果树。周水库的儿子也想通过发展产业扭转家里情况,奈何家里太穷没钱支持。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协助他获得了银行贷款。有了创业资金,周水库的儿子在种植苹果树之余,搞起了电商,并且做得不错,现在已经还清了银行贷款。
“周水库因残疾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是他贫困的原因之一。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更要扶起他的‘志’。”咸阳高新区驻石潭镇新同村第一书记程安厚说。
针对村里类似周水库这样因病致贫的村民,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积极走访,宣讲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等各项扶贫政策,做好贫因户思想工作,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展项目,因户制宜,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并落实产业状持资金。
如今,周水库一家住上了崭新的房子,儿子有了好工作,全家过上了好日子。
产业帮扶 “输血”变“造血”
64岁的罗忠渊,早年丧偶,一人抚养两个女儿。他贫困的原因不仅是需要供两个女儿上学,更主要是他自身懒散造成的。他不爱劳动,家里的地一直荒废着。鉴于罗忠渊的情况,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通过协调,不仅为他办理每月50元的“双女户”补助,还申请到民政救助。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让贫困户依靠救济生活,用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才是长久之计。因此,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经济、特色产业经济等产业扶贫实体,将扶贫工作从外界‘输血’转移到自身‘造血’上来,才能从根子上脱贫致富,真正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的。”程安厚表示。
经过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的一番协助,罗忠渊再次扛起农具、修整土地,发展产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现在,两个女儿已经成家立业,一家人吃喝不愁。
帮扶不是“当保姆”“养懒汉”。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把产业帮扶作为实现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治本和长久之策,倾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联系上级部门落实贷款15万元,组织开展大棚蘑菇种植。大棚蘑菇种植去年正式出货,今年上半年又重新购置蘑菇棒3000余枚,第二茬新菇已投放市场。
改善环境 小路成大路
在礼泉县石潭镇新同村,道路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以前进村的路很破烂,赶上下雨,这泥路很难走。帮扶队来了以后,又是给大家修房子,又是修路。现在,这水泥路走着就是美。国家政策真好!”新同村贫困户白兆福笑着说。
近年来,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通过向上争取政策、资金等方式,筹措资金50万元,对总长3公里的破损通村主干道路进行了修缮和拓宽改造;筹措资金30万元,对贺家村1公里的村内道路进行了水泥路面硬化;筹措资金20万元,利用春季植树期,购置五角枫、白腊、樱花等树种4000余棵,对包扶村街道进行绿化、美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未来,咸阳高新区扶贫工作队将积极带领新同村村民朝着小康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