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琴
语音秒变文字、人脸识别测温、远程医疗会诊、自动无人驾驶……随着人工智能(AI)在制造、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落地,AI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在近日举行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共话AI前沿创新,解码其发展奥秘。
健康医疗背后的AI密码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从疫情的检测分析、病毒溯源,到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整个链条,AI的身影无处不在。以AI为代表的高科技,为医学展示出全新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说:“AI在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AI赋能公共卫生大数据、疫情研判、地图服务、基因测序、药物研发、互联网医院、智能化服务机器人等具体应用场景。”
“AI+大数据+5G+互联网对疫情防控全流程地支撑,大大提高诊疗服务的效率,助力打赢这场防疫战。”李兰娟说。
据李兰娟介绍,位于杭州的树兰医院建立云平台和互联网医院,“通过APP、小程序,树兰医院可提供网上咨询、远程门诊等服务,实现对医生精准派遣等目标。尤其在多学科疑难病的会诊上,以前一个病人到处求医,现在通过网络,一次就能得到很多专家医生的会诊,减少病人奔波劳碌”。
李兰娟表示,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当中将有更大的价值,建议未来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依托,打造一体化公卫应急响应系统,当城市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实时调动“人、地、物、情、事、组织”等多维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AI交互 “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与机器人之间怎么协同?
“人与机器交互满足‘以人为本’尤为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表示,人与AI交互包括真实场景与AI机器人交互、虚拟场景与AI交互。比如,无人车、多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是有形体的。“还有无形的,比如AR/VR眼镜、数字化AI形象、虚拟主播/自动客服等”。
AI与人交互能为人带来什么?20世纪80年代,莫拉维克有一个悖论:“要让电脑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让一个电脑有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人的手非常灵巧,能做各种各样的操作。但对机器来说,抓取和操作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让机械手像人的手一样灵活,与环境交互,这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难点。”戴琼海说。
针对人、AI、环境协同交互,戴琼海认为,人类和AI的交互称为“软”交互,AI和物理世界交互称为“硬”交互,协同交互是AI赋能最核心的关键部分。
戴琼海说,未来,或将有更轻巧的“手”、更明亮的“眼睛”、更灵敏的“耳朵”来服务人类。“AI赋能人类,而不是成为人类,更不是取代人类”。
挑战各种“不可能”
随着AI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将为行业创新发展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 在AI科技产业支撑下,线上经济和非接触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疫情防控加速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比如在线课堂、在线会议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高文说。
如今在AI的助力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让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您近期到过武汉吗?”“前天从汉口火车站转车,算吗?”“算!那您近期有没有咳嗽或发烧症状?”“前两天有些不舒服,但现在好了。”……
“这是发生在抗击疫情期间的一段人机对话。”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胡国平说,“不管用户如何表达,机器人都能从千变万化的回答中抓取关键有效信息并作出判断,这是‘认知智能’。‘认知智能’要求机器人在人机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到’,而且要‘听懂’,甚至还要对一些隐含在话语中的常识、知识等进行推理。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不少企业迈出了技术突破的关键一步。”
在华为副总裁、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总裁史耀宏看来,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技术发展和社会环境相互碰撞的关键阶段,未来将会实现相互促进。比如,5G的出现,通过超大带宽、海量连接、超低时延,让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这一领域的发展变成可能。
“AI、5G、智能边缘实现技术巨变,才能在车联网、智能家居等新应用,在媒体、能源、工业、农业等产业上实现商业裂变。”史耀宏说,“未来,AI在应用的过程中,每个城市、每个企业、每个个体都会变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这个有机的生命体不是任何一个公司、一座学校、一家科研单位能独自完成的。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创造。”史耀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