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又有了新的进展。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8月19日发布公告称,根据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0年度申报项目评审工作安排,8月20-22日召开“类脑智能”和“智能芯片”等2个评审组项目答辩评审会。
据悉,此次评审采用视频答辩评审方式,评审专家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选取和使用的统一要求,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产生,包括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程学旗等共38人入选。“目前,‘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0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已经发布,拟进一步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并启动在若干行业、领域创新应用类项目,力争早出成效。”科技部相关负责人透露。
科技部先前发布对此相关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明确,今年将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创新和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按照并跑、领跑两步走战略,围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五大方向持续攻关,从基础理论、支撑体系、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四个层面构筑知识群、技术群和产品群的生态环境,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妥善应对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工智能成为智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表示,与先前已发布的若干个重点研发计划一样,未来启动的重大项目也采取“预申报+正式申报”的方式,鼓励申报单位强强联手组团申报,对指南要求的研究内容要全面覆盖,研究结果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行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提前准备,抓住时机,联合优势单位一起申报,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中来。
据了解,“科技创新2030—”是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面向2030年部署的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项目。力争到2030年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新一代人工智能等16个重点方向率先突破。钟源
新闻链接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本报讯 (记者 刘琴) 在近日举行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19-2020)》。
《报告》认为,2019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一是全球主要国家加强人工智能的布局,抢占智能经济的制高点。近年来主要国家均将人工智能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政策支持不断加码。2019年以来,美国启动了“美国人工智能倡议”,日本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2019》,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人工智能白皮书》。此外,AI人才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二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活跃,细分领域的优秀案例正加速落地。全球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加快有望形成颠覆性的力量,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渗透到质量检测、预测性维护、生产流程等环节,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提升个性化制药效率,预测与诊断精度,打开了智慧医疗的新局面。数据显示,到2025年人工智能每年将为金融行业节约和创造340亿-430亿美元,帮助医疗领域每年减少540亿美元的支出。
三是央地联合布局“试验区”“先导区”,从技术攻关向应用落地,深化转变。2019年以来,我国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先后批复启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了10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地方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先行先试,探索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新路径。
四是苏州逐步建成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当前苏州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速“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跨越。
《报告》分析认为,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我国应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双轮驱动打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稳妥的构建新格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筑牢数据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