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礼乐街道雄光村村民李叔来说,妻子的医药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疙瘩。“去年,我们刚刚脱贫,今年疫情一来,家里又开始困难了。”好在,江海区的补贴金及时发到他手里,医保、助学等社会保障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今年,江海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900元/人/月,不仅标准高了,提标工作也十分及时、精准。截至目前,该区已对像李叔这样的2764人(次)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补贴资金30万多元。
江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表示,要抓好困难群体帮扶,加强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提高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多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切实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即使在疫情期间,该区也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线作战”,确保困难家庭能疫情防控有保障、脱贫路上“不掉队”。
疫情期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民政部门低保金提标、补发工作不停摆,稳稳托举民生底线。目前,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有城乡低保对象280户、421人。今年1-5月,该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69.71万元,并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48.45万元,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高到175元/人/月和235元/人/月,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01.9万元。
面对疫情,为了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今年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组织民政干部、社工和志愿者以线上线下方式,全面排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情况及需求,为困难群众派发御寒衣物、“爱心口罩”。该区民政局党支部与江海电信党支部联合为缺乏线上“复学”设备的困境儿童赠送平板电脑以及安装网络,帮助孩子正常参加学习,扶贫“兜底”的同时,更让困难家庭心中有底。
如何让贫困户更有尊严地受助?多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通过“慈善超市”来实现对困难群众的针对性帮扶。江海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慈善超市”分为免费捐赠区和慈善救助区,其中免费捐赠区物品会无偿供应给特困群众,慈善救助区物品则以低于市场价标注价码,困难群众可凭“慈善消费券”选购,也可在指定连锁超市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江海区民政局暂缓了“慈善消费券”发放,近期消费券发放工作重新启动。为了保障辖区内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振困难群众消费信心,该区民政局还将“慈善消费券”面额由30元提高到50元,并为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的特困供养对象每人发放2张面额为50元的消费券,用以补贴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
据悉,近年来,江海区还鼓励发动慈善力量、社工力量、志愿公益团队、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关爱互助、精准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目前,江海区有区级慈善会1个、街道级慈善会3个、村级慈善联谊会30个,形成了上下联动、接力救助、覆盖全区的“三级慈善”特色体系。今年以来,全区开展助困、助医、助学、助残等慈善救助项目28个,支出慈善资金150多万元,受益群众累计达3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