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发展,国家高新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国家高新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对示范引领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双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
展望未来,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引领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国家高新区面临的新变局新趋势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
一是科技脱钩加速重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欧美等国加大引导高端制造“回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布局;中低收入国家依托成本优势吸纳低端制造业转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面临巨大变革。我国在芯片、集成电路等领域技术创新受困,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链话语权不强、前沿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愈发凸显,亟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国产替代,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和持续化,新经济成为重要增长点。受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疫情之下,在线教育、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依旧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拥有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的高成长高科技企业,在助力疫情防控、保持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国家发改委,以及上海、北京、成都、厦门等城市相继出台促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抢抓新经济发展机遇既是我国引领全球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区域实现创新崛起的关键。
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科技创新创业呈现新趋势。受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全面爆发,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发展迅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生力军,跨界、赛道、场景、共治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题词。赛道是投资机构的重点投向,是诞生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领域,拥有爆发式增长潜力和海量市场前景。场景是新兴产业生态的聚合器,以市场应用为核心,是产业迭代创新的原点,主动营造各类产业场景成为吸引新兴企业落地、加快产业爆发的新手段。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社会管理进一步耦合,呈现创新前移、新研发、硬科技创业、双创升级等新趋势。
四是《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国家高新区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做好率先垂范和示范引领。党的十九大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平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在自主创新尤其原始创新、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总体战略思考
国家高新区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向未来,核心是要实施“领跑战略”,走引领型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以“提升双创能级,大力发展新经济新赛道和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其中,提升双创能级是原动力,同时要做好“新经济新赛道”和“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的统筹。
二是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定位。“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就是要率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探索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相互促进的全面创新示范道路。“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就是要率先垂范高质量发展模式,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引领开放新格局。
三是建立适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国家高新区发展导向从“四位一体”到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动力从跟随创新到自主创新转变,园区的形态从产城融合科技园区到以产业社区为代表的智能社会转变,发展使命从注重自我发展到更加强调未来共享共同发展转变。
三、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十大关键问题
一是抢抓跨界融合新赛道,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级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可控、万亿规模、头部企业引领、跨界协同等四个主要特点。国家高新区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把握跨界融通发展新趋势,抢抓后疫情时期的新经济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是打造新经济场景,加速新动能迭代创新发展。新经济场景是引爆新赛道的重要抓手,国家高新区是新经济场景打造的核心区和展示空间。国家高新区要在无人驾驶、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出一批“非接触”场景与赛道,吸引新科技成果首发首试和应用转化,促进一批新赛道涌现,推动新兴产业爆发,加快培育新动能。
三是加快培育“三高”企业,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的生态群落。国家高新区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高价值企业培育,强化“哪吒—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全链条衔接,对不同阶段企业提供不同的扶持措施,打造完整的企业生态圈。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提升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高成长企业是引领新经济、新赛道、新业态发展的核心主体;高价值企业即“哪吒”企业,是指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估值达到5亿元的高水平创业企业,是未来成为独角兽企业非常重要的主体。
四是深化新研发,引领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一方面,国家高新区要谋划重大平台布局,探索部署科学城、科学岛,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对未来、未知、前沿领域科学的探索;另一方面,要构建更加开放的运行机制,支持多元主体联合创新,探索新型研发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研发机构,为原始创新营造更好的创新政策和制度环境。
五是提升双创能级,推动双创升级发展。新经济首先源自创新、创业。国家高新区要加强对科技型高水平创业的支持,注重双创活动的有效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引领双创走向高能级发展阶段。注重建设硬科技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强调集聚企业家、科学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投资人等高端创业群体,支持服务机构对创业项目提供深度服务,为创新创业活动深度赋能。
六是构建新型产城融合,打造“三生融合”的智能社会、产业社区。国家高新区要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完善科研、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园区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数字化建设,建设数字智慧园区,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打造一批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环境友好的产业社区、创新社区和公园社区。
七是强化区域协同,辐射带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要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充分发挥重要创新节点作用。强化区域创新高地带动作用,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内容、新模式、新机制,通过园区共建、飞地经济、一区多园等模式,进一步增强国家高新区的区域辐射影响力。
八是应对逆全球化,引领新时期国际开放合作发展。国家高新区要以更大力度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园区联盟,推进人才交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同,积极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加大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集聚世界级头部企业,布局建设海外创新中心、离岸创业基地,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
九是创新新经济制度供给,全面释放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活力。国家高新区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物种,加快构建形成适应新经济发展、满足新动能培育需要的制度环境。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改革传统审批模式,破除新经济发展准入壁垒。树立“共治”理念,建立针对新经济领域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机制。大胆开展制度创新试验,为新兴事物发展留足“试错空间”,建设新经济制度创新高地。
十是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现代化治理模式。国家高新区要以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核心内容,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国家高新区要由服务提供者向“产业服务的组织者、创新环境的营造者”转变,充分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探索生态共治的治理模式。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授予国家高新区关键性管理权限。深化实行“大部制”改革和扁平化管理,优化机构设置,合理配置内设机构职能。探索岗位管理制度,实行聘用制,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
(王志辉系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曹善平系长城所合伙人、区域咨询总监,周涛系长城所合伙人、高新区咨询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