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7日
第A13版:高新产业

李开复:AI学术向前产业向后 怎么办?

▶ 本报记者 张伟

  AI投资日趋谨慎,产学研用衔接不畅,大规模应用有待时日,颠覆性创新难以落地,AI前进的方向在哪里?在近日创新工场举办的DeeCamp2020人工智能训练营中,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博士给出了他的答案。

  “其实不是AI项目冷,而是AI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李开复认为,AI早期不被人熟知,以黑科技的形式出现,但随着AI的逐步推广,慢慢会出现一些新的应用。发展到下一阶段,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会需要考虑AI应用。

  基于此,李开复重点谈到了 “AI+”和“+AI”的两个概念:“‘+AI’(产业+AI)会是最大的机会。创业也好,行业也好,把‘+AI’迭代进来,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他进一步阐述说,目前很多传统行业的门槛已经比发展AI的门槛更高,“我们不太能想象一个做AI的人把教育领域颠覆了,但是一个做教育的人,很可能把AI放到公司里面去,产生20%、30%、40%的价值,这个教育的公司可能是小型的,中型的,或者大型的。所以我觉得AI投资机会变得更多了,方向不是单一的,而是AI在给某个行业赋能的过程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目前,多家巨头公司旗下的AI研究院或者实验室里的“大咖”开始回归学术界。如何看待这些顶尖人才的流动?

  “我认为全球高校对于AI技术产业化、产品化、市场化都没有实现足够的对接。”李开复认为,在对接的过程中,刚开始看到的是第一波人从高校到了企业,然后现在看到的第二波现象是有一些人从企业回到了高校,这会大大提升高校做科研时的应用相关性。

  李开复的观点是,尽管每个企业都说要创新,但是创新是排在第二位的,首先要看怎么实现商业价值,怎么实现市场推广。高校的天职是看什么东西最新,前人有没有做过,这是“一个往前,一个往后”的思维,这样的对接就形成了今天所谓产学研的结合。

  “如果我们从是否产生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衔接不畅。如果说学术都往这边走,商业需要都在那边,那么可能就没有对接上。”在李开复看来,如果说科研都只考虑学术价值,最后未必能产生很大的商业价值。

  “我们并不是说老师都要想着怎么赚钱,大公司都去想怎么写论文,而是要思考如何让两者衔接得更好。”他进一步解释说,比如,你要做科研,可能有100个题目,过去拍脑袋想什么最新,现在还可以再考虑一下好几个课题都不错,哪一个未来会有商业价值——不是说一两年就要赚钱,但是三五年呢?如果有机会去脚踏实地地探索商业化,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当然,这也不是说,每个部门都要直接对接商业化。

  谈到目前在新冠肺炎疫情下,AI人才创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时,李开复认为,疫情是人类遭遇的一大灾难,但也带来了很多机会。从数字化的角度来说,过去这几个月全球数字化、线上化的速度变得非常快,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也在改变。数字化和数据化变快了,就有数据可以做人工智能。人的习惯改变就有很多新的创业机会。

  “现在我们慢慢进入一个低频接触的社会,除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很多岗位都在考虑机器人能不能做?过去这个速度比较慢,现在无论是工厂的作业员、仓库的拣货员,还是餐馆的服务员都有可能采用机器人配送。这说明AI被接纳的速度变得很快。”李开复说。

  李开复表示,他希望更多的人接触AI,让更多的人知道:AI不只是一种科技,它也是一种对产品市场的一个完整呈现。“今天AI最重要的是能够产生真实的市场价值,任何团队都可以参与。AI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东西,我希望社会能培养一批综合性的AI人才。”李开复说。

2020-08-17 ▶ 本报记者 张伟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18488.html 1 李开复:AI学术向前产业向后 怎么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