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6日
第A4版:聚焦

王万才的“诗意”脱贫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本报记者 刘琴报道

  以前,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农民王万才是一个借酒消愁的贫困户,如今,他是当地的“脱贫明星”。今年56岁的王万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我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我能勇敢面对困难、战胜贫困,缘于全国上下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

  老树西风:

  从躺着不干到振奋精神

  王万才一直喜好读书,写对联、做诗词样样精通,被村民称为“王秀才”,很受人尊敬。但由于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智障,经过多年治疗也不见起色,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又体弱多病,多年来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后来,王万才贪上了饮酒,日子越过越穷。

  当时,王万才的微信网名叫“老树西风”,“老树”指的是他自己,微信签名“老牛拉破车,一路向天涯”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绝望无助、破罐子破摔的心态。2015年12月,王万才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虫声阵阵起伏,鬼火团团来去。三杯老酒下肚, 瓜棚卧听风雨。”这首诗是他当时记录下的生活写照。

  2016年2月13日,唐河县派驻村工作队进驻王庄村帮扶的第一天,作为帮扶责任人,县直工委副书记郭有霞来到王万才家,看到空酒瓶遍地的小院、脏得下不去脚的屋里和浑浑噩噩的一家人,郭有霞直言不讳地对王万才说:“老王啊,要想摆脱贫困,你这个状态不行!你这个年龄还没有到干不动的时候,主要还是没提起精神。只要你打起精神,再大的难事儿那都不是事儿。今天,咱就先从收拾你的小家开始!”

  郭有霞的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王万才觉得自己必须重新站起来,从那时开始,王万才像变了一个人。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郭有霞的谋划帮助下,2016年春,王万才在家里原有6亩地的基础上,又租了6亩地尝试着种植地膜西瓜,还在瓜地里套种了脱毒红薯。经过虚心求教、精心管理,加上当年西瓜价格较好,光西瓜就卖了1.8万元,让王万才一下子就尝到了甜头。王万才强烈地认识到一句老话——“地没赖地、戏没赖戏”。

  老树逢春:

  助力乡村振兴“有我一份”

  如今,王万才不仅把家里的田地种得有声有色,除了地里的收成,村里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平日里帮助村里打打扫扫、管理花草,帮助整理档案资料,每月能领到劳动报酬700多元。儿子也有了残疾人补贴,老伴儿有了慢性病诊疗卡,惠民政策的扎堆儿滋润,让王万才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2017年春节,王万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撰写了两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一副是“秋水半瓢邀月饮,春风十里荷锄归”;另一副是“和谐普世东风化雨,精准扶贫老树逢春”,来表达自己知足、感恩的心情,他还悄悄把网名从“老树西风”改成了“老树逢春”。2017年年末,王万才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远超当年的脱贫标准,他向村委和驻村工作队提出脱贫申请,经严格核算评估,王万才一家正式脱贫。

  据王万才介绍,村里有一个“爱心港湾”励志超市,利用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用积分换礼品的方式,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加劳动,投身公益事业,他自己也是义务清洁工中的一员。王万才说,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如今,乡村振兴也展现出了新面貌,“村里以前的臭水塘现在变成了文化广场,过去泥泞不堪的道路都修成了柏油路,村民出行更方便了,收入也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都更高了,这些都是我亲身真切的感受。”

  老树繁花:

  从受益者到奉献者

  2017年11月16日,王万才庄重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王万才说:“这个想法也不是一时冲动,多年前就有这个愿望。通过一年多来与扶贫干部的近距离接触,确实对他们的工作深受感动,我觉得能与他们为伍是件非常光荣的事。”

  王万才说:“脱贫后我深刻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心里变阳光,哪里都敞亮。”2018年春节,他把网名改成了如今的“老树繁花”,以表达内心的富足。

  2018年4月28日,对王万才来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在当天举行的唐河县首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平生第一次披红戴花走上主席台,接受县委、县政府表彰。

  “一朝为劳模,终生不停步。”王万才说,如今,他走到哪里就把脱贫经历宣讲到哪里,脱贫离不开个人的勤劳和努力,更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王万才自写的《唐河千帆过——王万才脱贫日记选》一书正式出版后,更影响和激励着很多贫困户。“老树还是那棵老树,只是不愿继续在西风中萧瑟,而是要在春天里成长……”王万才说,精准扶贫的春风让所有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在西风中萧瑟的“老树”焕发了生机。

2020-07-06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17895.html 1 王万才的“诗意”脱贫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