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8日
第A3版:关注

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地摊经济”来了

  ▶  本报记者   李洋报道

  近一段时间,中央及地方密集出台的松绑政策带火了一个新名词——“地摊经济”。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消息称,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此消息一出,旋即获得社会广泛点赞。

  随后,成都、西安、杭州、郑州、南京、青岛等地也陆续提出放开“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刺激地方消费复苏。

  是做好“六稳”“六保”

  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此举也正呼应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的发展目标。在更多业界人士看来,推进“地摊经济”健康发展顺应了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满足了市民多元化需求,也增加了就业岗位,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地摊经济’的初衷是帮助全国广大中小企业、中小微商户个体户减负降压,降低生存成本以及商品营商活动门槛,增加就业率。”中国下沉市场发展联盟秘书长、格局投资合伙人柳文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表示,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地摊经济’也是从民生出发,让数以亿计的人民都能在收入上拥有实质性的获得感”。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副秘书长孙文华对记者表示,在形式上,“地摊经济”可以是小集市、小吃夜市、文化夜市等多重形式。如今,地摊类似于集市,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在市井小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城市活力,成为融入城市的一部分。百姓日常的“地摊经济”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地摊经济’其实是一种城市的‘烟火味’,不仅解决了亿人的就业问题, 同时也打通了从商品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商品市场的末梢循环需要地摊经济提供一些产品和服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记者说。

  平台赋能“地摊”

  推动数据流量变现

  “地摊经济”不仅体现着城市的社会治理能力,也检验着经济的数据治理能力。平台赋能“地摊”,让线上和线下打通,可以有效推动数据和流量变现,形成“地摊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5月29日,阿里1688发布“地摊经济”扶持计划,计划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支持摊主在1688赊账进货,商品卖出的资金再用于还款和新一轮的采购,赊购额度最高200万元。

  6月2日,微信支付宣布面向平台超5000万小微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在线下线上一体化、福利补贴、商家教育指南、经营保障支持方面输出四大全新数字化政策,助力小微商家。

  几乎在同一天,苏宁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苏宁全国“当日配”1000亿元本地化直供可追溯优品货源,涉及本地特产、生鲜、原产地、小百货等品类;开放全国家乐福、苏宁小店门店1万个冷柜仓储服务,夜市摊主可申请3公里内的免费冷链仓储服务;免费开放直播以及社群平台,为夜市摊主提供一键直播培训,为夜市摊主提前蓄客并给予10亿元直播红包支持;提供20亿元夜市启动资金的低息扶持计划,为夜市摊主在资金上提供全力保障;对全国所有政府指定的夜市区摊主全部给予开放上述扶持政策。

  京东发布“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从保供货、助经营、促就业三方面入手,组织超过500亿元的品质货源,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无息赊购,全力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

  此举一出,有商户表示:“不单解决了货物存放问题,还给了更低的价格、更多的商品和补贴,更丰富的销售渠道,我们经营的压力就变小啦。”

  “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经过前些年电子商务的洗礼,已经渐渐习惯了用网络搜索物品,然后再进行精准购买,而这种网购习惯,也会被带入到‘地摊经济’中。”柳文龙说。

  柳文龙表示,“地摊经济”未来有望与电商进行深度融合,演变成为“新地摊经济”,“因为通过‘地摊经济’,电商平台可以大幅增加商品供应。与此同时,消费者基于多年的网购习惯,也会进一步释放购物需求。”

  “一般来说,商家摆地摊产生的经营成本要远低于一个大的传统门店租房装修、运营产生的成本。而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的互相补充,可以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形成不同消费能力的互补。”孙文华说。

  优化“放管服”

  推动“地摊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门槛低、不用承担店铺租金压力,放开马路摆摊限制对于发挥“地摊经济”就业“蓄水池”作用和加快经济社会复苏、繁荣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城市治理惯性思维中,“地摊经济”总会被贴上噪音扰民、影响交通安全、商品质量安全无保障、产生垃圾破坏城市环境等负面标签,让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谈摊色变”。

  鉴于此,做好“地摊经济”与人民群众生活并存的城市治理考题,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持续在优化“放、管、服”上下功夫。

  柳文龙表示,首先是对于食品、医疗类商品的出售,地摊经营人员是否具有相关资质,产品安全是否达标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其次,相较电商和线下门店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一定期限内的无理由售后退换货服务,“地摊经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普遍存在着管理困难的问题,后期为了引导其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牵头建立起一套售后服务的管理规范。

  “此外,还需保证‘地摊经济’场地的安全性。地摊主一般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周边提供经营服务,发展‘地摊经济’,需要对经营场地的安全性开展预先评估,并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潜在风险排查和预警。”柳文龙说。

  “地摊货不是假货,‘地摊经济’不是低端经济,‘地摊经济’要融入城市成为市井民俗的一个展现形式和文化消费空间。在疫情常态化的前提下,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基础上,对地摊商户在时间、空间方面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孙文华说。

  “相关部门应该对上述现象加以监管规范,同时要摆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引导地摊商主合规有序经营,才能推动‘地摊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盘和林说。

  人间烟火味   最抚凡人心

  ▶ 李洋

  街边小店“原地复活”,深夜食堂觥筹交错 ……仿佛一夜之间,获得政策支持的“地摊经济”点亮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经济曾一度按下了“暂停键”,在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复工复产,激发经济活力,无疑是一门考验中国疫情下半场的“必修课”。

  在此背景下,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出,“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5月,中央文明办也发布消息称,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一系列新政的出台,无疑为城市逐步放开“地摊经济”吃了一颗“定心丸”,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提出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保留“地摊经济”、对小摊小贩多一些宽容,这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得到了很多代表和委员的热议。

  从被城管追着满街跑,到城管打电话喊商贩摆摊,为“地摊经济”松绑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把几亿张“吃饭的口”变成几亿双“创造财富的手”的生机与活力。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容纳各类街头经济体,给草根大众以交易自由,是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落实就业是民生第一要务的宗旨,也是防止脱贫后返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民生兜底政策,是动员社会广大民众,在社会保障体系下发挥自救的主动性,共同攻坚克难,稳定经济增长的务实之举。

  与此同时,这也在考验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对于人们诟病的脏乱差和食品安全问题,不少城市已经探索性地推出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机制,对摊区设置隔离栏,指导安全用气,避免占用盲道等新举措。

  毕竟,一座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还需要市井生活和烟火气。城市应当有它的底层关照和人文关怀,应是一座生活便利的城市,是一座拥有丰富生活和多元文化的城市。

2020-06-08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7532.html 1 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地摊经济”来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