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8日
第A7版:园区看点

合肥高新区发展新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  沈颢

  在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步入换挡期的背景下,新经济业态异军突起,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新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中投资最多、创新最活跃、增长最快的领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合肥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区,是国家改革创新和开放的试验田,理应成为贯彻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成为国家和省市推进改革、创新、开放的标杆和典范。


  新经济内涵和国内发展态势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经济发展的投入要素、组织形式、资源配置、生产工具、产业边界等发生重大变化,催生出了全新的经济形态,包括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等。这些新的经济形态统称为“新经济”。

  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十分广泛,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第一产业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

  基于此,笔者认为,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相关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均可归到新经济范畴内。其中,新技术是指对传统技术产生替代性颠覆性的新技术;新产业是以新技术为基础,引起产业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新兴产业;新业态是指基于新技术,从经济运行中衍生出的新环节;新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资源高效整合的商业模式;新服务是以用户场景化需求为导向,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以技术和数据为驱动,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相较于传统经济,新经济具备五大特征:一是动力上,新经济的发展强调原始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的交互式融通式创新;二是效率上,新经济形态能够使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循环、高效运行;三在主体上,新经济企业普遍呈现出创业驱动、爆发式成长特点;四在组织上,新经济的组织形式从“互联网+”到“智能+”,呈现网状结构,连接一切的特征;五在范围上,新经济与全球化密切相关,跨时区同频共振,呈现出开放协同、全球整合的特征。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先行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北上深杭等城市为引领、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竞相追赶的新经济发展格局。

  北京是中国新经济引领者,已跻身世界创新城市顶尖梯队。一是以高端链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北京的新经济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留学生归国创业潮,大批留学生在中关村掀起了创业高潮,形成了技术、资本、组织全方位的高端链接,使中关村具备持续性竞争力。二是坚持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促进产业引领。中关村连续多年年实施“瞪羚计划”,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一大批高成长“瞪羚企业”跃升为独角兽企业。北京拥有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的全球第二大独角兽群体,在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已经实现领跑全球。三是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加速新经济。北京聚集了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等国内最活跃的创业圈,涌现出创新工场、36氪、中关村创业大街等一大批新型孵化器,科技金融高度发达,创业投资案例与金额均占到全国1/3。

  深圳被称为国内最具有美国硅谷气质的区域,正在逐步建成“国际创客中心”。一是以“大市场、小政府”释放企业创新活力。通过行政和立法手段规范市场行为,放开政府管制,最小化干涉经济,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之路,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二是以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引领颠覆式创新。主动谋划面向未来的“十大行动计划”,如组建数学、脑科学、量子科学等10个基础研究院所,组织实施5G、VR/AR、微纳米等10个重大科技产业专项,规划建设机器人、3D打印等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杭州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大电子商务之都”,形成了以阿里巴巴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一是集中资源支持电子商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杭州将优势资源向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助推形成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天堂硅谷”。二是围绕阿里巴巴营造创新生态。从阿里巴巴衍生培育出阿里云、支付宝等独角兽“新枝”,培育壮大以阿里创业者为代表的“阿里系”,以高端回国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系”、以“创二代”为代表的“浙商系”等四大主力军。三是前瞻性布局发展前沿产业。紧抓电子商务支撑发展起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深入推进“城市数据大脑”“ET工业大脑”建设,全面实施“企业上云”,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领跑全国。

  贵阳举全市之力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贵阳新经济发展的标签。一是精准定位抢先布局大数据产业。贵阳电力资源丰富、地质条件稳定、温度湿度适宜,具有发展大数据的先天优势,贵阳精准定位将大数据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方向,率先出台多个全国第一的大数据政策。二是构建大数据产业的体制机制。设立全国首个省政府直属的厅级大数据管理机构,建立大数据办(局)、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云上贵州公司、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一办(局)一中心一企业一智库”的推进机制。三是外引内培扶持大数据创新主体。2014年启动信息基础设施三年大会战,推动“大数据+各行各业”融合发展,建设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中心,与苹果、阿里、腾讯、华为共同发展大数据产业,重点培养本土高成长企业。

  合肥高新区新经济发展现状

  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高新区因其特殊的政策优势集聚了大量创新性制度要素和经济要素,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促进要素区域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平衡区域竞争与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合肥高新区基本形成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产业形态、企业主体和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新技术成果加速涌现。合肥高新区始终高举科技成果转化大旗,结合自身科教资源丰富、高校院所林立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先进技术在区转移转化。近三年来,科研投入占GDP比重不断增加,2017年当年申请专利13496个,其中发明专利7729个,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313件,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在全国开发区处于前列。强有力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一大批技术成果,成为新经济孕育的温床。例如,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本源量子诞生,业界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研制成功,世界惟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在科大讯飞实现等。

  二是新产业形态基本形成。目前,合肥高新区在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等新经济产业形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智能经济方面,以科大讯飞为龙头,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合作建设的“中国声谷”——国家惟一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为依托,截至2019年7月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35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百家,覆盖了从底层硬件和数据计算、技术层算法和通用平台支撑到应用层智能终端产品和行业应用方案的各个产业链环节。

  此外,合肥高新区积极打造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推动智能经济的全域全产业链发展。在绿色经济方面,光伏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园区主导战新产业之一,截至2019年7月拥有涵盖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系统应用领域的上中下游光伏企业近50家,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在健康经济方面,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区域中心、安徽省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集聚产业基地,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00余家,形成了健康大数据、基因检测、精准治疗、生物技术药、高端医疗器械子产业集群。

  三是新主体群落持续壮大。截至2019年7月,合肥高新区拥有新经济企业近2000家,其中,集成电路企业150余家,中国声谷(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400家,量子企业20余家,软件企业800余家,信息安全企业200余家,大健康企业近150家。2018年,新经济贡献了园区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工业产值,75%以上税收。此外,合肥高新区的新经济主体表现出明显的创业驱动和爆发增长特征,如近三年,高校院所相关人员创办企业900多家;园区上市公司中,科大讯飞、美亚光电、阳光电源、科大国创、安科生物、华米科技等9家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企业。2018年认定的132 家高成长企业(83家瞪羚企业、46家瞪羚培育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独角兽企业),2015 -2017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41.7%,是合肥高新区企业总体营收复合增长率(8.6%)的4.8倍。

  四是新经济生态不断完善。服务新经济的平台、人才、载体、金融等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已形成基础框架。平台方面,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为依托,加快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大高新园区、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合肥先进光源等一批重大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全面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同时,着力推动企业研发平台的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方面,大力推行“基础支撑人才—关键技术研发人才—产业领军人才”聚集培育,突出产才融合、多元化育才和项目用才导向,近两年年均引进各类人才约3万人,80%以上高端人才集聚在主导产业。载体方面,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全程双创载体链条,截至2019年7月已累计建成众创空间36家(国家级17家,占安徽省38%),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国家级9家,占安徽省35%),加速器8家,孵化面积2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200余家。金融方面,打造了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帮助高能资本精准滴灌中小微创新型企业。

  合肥高新区发展新经济的主要思路

  合肥高新区在发展新经济,激发新动能上走在合肥市前列。2019年年初,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把发展新经济作为园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落实“三次创业”、实现“三个高新”美好愿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核心抓手。总体上,合肥高新区将建设“新经济尖峰”为目标,坚持创新和平台双轮驱动、场景和生态双重赋能,按照“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新平台、新主体、新生态”六位一体发展思路,系统推进新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四大变革性技术、五大新经济形态、八个新型应用场景、百家瞪羚独角兽企业,充分激发新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全方位深层次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到2021年,树立旗帜、打响品牌,进入全国新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创造者和引领者。在具体工作上,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新平台、新主体、新生态”做了系统安排。

  一是明确重点突破四大变革性技术。围绕人工智能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精准医疗技术,在类脑认知与神经计算、感知识别、人机交互、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高可信软件、网络安全追踪溯源、细胞免疫治疗、再生医学等前沿尖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到2021年,诞生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引领全球趋势的前沿技术成果,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应用技术,率先实现产业化,在重点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实现全球领先。

  二是聚焦发展“1+4”五大新经济产业形态。“1”即强化智能经济核心主导地位,合肥高新区拥有全国惟一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并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体系,未来将继续把智能经济作为园区新经济发展核心,打造“耳聪目明,心灵手巧,知行合一”的智能经济产业结构。“4”即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重点发展精准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AI+能源”、核能及先进光源衍生技术、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领域。到2021年,新经济成为园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总体规模占比达到40%以上,诞生一批全球领先的新产品、新服务。

  三是塑造新经济应用场景。着力打造经济大脑、城市大脑、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智慧车站、无人驾驶、量子应用、未来智造等八大场景。其中,经济大脑着力构建5大基础数据库、3大经济监测应用的“人工智能+洞见”经济运行分析平台,未来教育场景探索示范全景化智慧教学环境,未来健康场景着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海量健康数据服务变现的模式与路径,智慧车站场景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管理车站服务场景等,为新经济企业发展提供入口,从而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

  四是建设新经济开放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软硬件升级扩容、做精做深细分领域、构建合作伙伴生态圈,支持类脑智能开放平台构建基于数据驱动和深度算法的类脑智能技术研发和智能经济基础支撑平台,建设网络安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技术验证平台、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国家高可信软件开发与验证平台。同时,大力引进其他高水平开放创新平台,完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力争到2021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新经济开放创新平台集群,平台集聚服务创业项目和团队超万家,孵化支撑本地化高成长企业100家以上。

  五是培育新经济高成长主体。推广“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前沿科技创业模式,新建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垂直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形成高端创业铺天盖地新局面。构建“瞪羚培育—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企业成长路径,开展前沿项目路演活动,每年支持5项具有重大突破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前沿项目,打造企业爆发成长战略平台。力争到2021年,新经济企业数量增长50%以上,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达100家以上。

  六是营造新经济生态。全力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科大高新校区建设、企业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人才、科技金融、开放数据等新经济高端要素支撑,建设中安创谷科创小镇,将“合创汇”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双创品牌。创新新经济制度供给,高标准推动综合城市副中心、国际社区、新经济特色集聚区,创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社会氛围和城市环境。

  此外,作为合肥高新区“1+N”政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政策重点围绕硬科技创新驱动(技术)、平台生态化发展(组织方式)、场景应用侧支持(市场)、全要素资源导入(其他要素)、新业态持续丰富(服务)等五大方向,参照中关村、成都、东湖、杭州等地新经济政策,重点支持园区运用创新性知识构建智慧经济形态的新经济企业或新型组织。具体产业方向上包括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量子科技、网络安全为代表的园区重点发展产业,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以及经管委会认定的具备平台、分享、跨界、融合、IP、结算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

  高新区企业发展新经济的对策建议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合肥高新区在三次创业新阶段,开启新经济发展大幕,致力于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产业生态,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寻找新路径、新模式,同时也为广大企业带来了崭新商机和发展良机。企业发展新经济需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从而实现与合肥高新区同频共振、携手共赢。

  一要善于洞察机会,寻找契合爆发式增长的发展路径。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很快,各种新现象、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机会正成为新经济下企业、产业和区域获得超常规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企业家要善于发现和发掘机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重点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变革性技术在具体业务上的应用,敢闯敢试,努力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二要善于把握大势,全面参与新经济基础设施和场景建设。场景是孕育高成长企业的温床,也是新经济企业技术应用、产品打磨、迭代模式的引擎。高科技企业探索出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新场景,依托新技术、新手段打造出能够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生活品质与生产效率的产品和服务,就一定能够实现爆发式成长成为独角兽。园区企业可以参与合肥高新区公共数据开放、云网端等设施建设,参与数字园区和智慧城市等新经济场景建设,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创造新的试验场所和市场需求。

  三要善于集成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当前,合肥高新区正在打造一批孕育新经济的开放创新平台,园区的行业领军企业可以参与或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等新型创新组织,持续加强突破性、前瞻性技术供给,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技术壁垒。

  四要善于借船出海,积极融入“平台+生态”企业圈。“平台化+生态化”是新经济企业转型发展和占领行业尖端的方向,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平台企业,99%企业最终都要加入平台、融入生态。作为产品型和解决方案型的企业,要在深耕自身业务的同时,着力锲入生态型巨头企业的价值链和生态圈,聚众智引领产业价值创新,在新的行业规则下升维发展。

  (作者单位:合肥高新区经济贸易局)

2020-06-08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7503.html 1 合肥高新区发展新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