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报道
加大融资支持、实施税费优惠、降低用电用气价格和社保费用、支持投资项目建设……为减轻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推出一系列为企业纾困的政策。
“现有政策的初衷很好,也的确缓解了一些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存在一些因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实际帮扶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影响政策效果的问题。例如,有的政策资助对象范围和申报程序不够明确,企业想申请补贴,又不清楚自身是否属于被资助之列,也不清楚向哪里咨询和递交材料;有的政策申报手续复杂,需要提交很多纸质版的材料;有的办理周期较长,有企业反映,填报的申请过了两个多月,系统还处于审核状态。
受疫情影响,资金问题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当下,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转型发展路径和创新创业社会氛围等方面,还有较大政策作用空间。只有让更多的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活下去、活得好,让更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坚定信心,共度时艰,国家经济的后劲和活力才能更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得以贯彻实施。”伊彤说。
伊彤建议,通过在政策文件中增加附件或出台细则,设置和采用更为公平合理的申报条件和标准,简化申报流程和手续,加快受理审批的时间进度,促进更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
伊彤还建议,多渠道持续解决企业所需资金问题,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类型资金支持。例如,针对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初创企业,探索设立纾困资金或政府专项补贴;对于专业能力强、业绩较好的科技型企业,通过低息、中长期贷款等手段给予支持;对于从事新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经费支持应考虑加大资金规模和支持周期,并通过中长期金融贷款等方式,同时贷款担保的力度也应加强。
针对企业技术产品成果及时变现的困难,伊彤建议,搭建行业及市场等供需对接平台,疏通上下游流通渠道,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甚至于资金链断裂问题。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往往具有更加灵活的转向能力,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为迅速。很多创业企业在危机之下孕育出的一些创新尝试,比如在线办公和协作、在线教育、基于到家场景的生鲜和药品配送、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创新。”伊彤说,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数字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强的企业应对疫情的能力也较强,主要表现在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环节更加灵活和多样。例如,数字化能力强的企业在疫情中复工复产、业务开拓更加容易,一些应变反应迅速的企业在疫情中提升了数字化能力,很好地实现了转型,提升了效率和业绩。“建议从政策层面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提升智能化水平,这也有利于引导创业者从疫情中发现机会,帮助企业转‘危’为‘机’。”
伊彤表示,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因研发成本高昂,目前尚未盈利,加之轻资产的特点,减税、免房租等对其作用并不明显。这部分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因此,在政府表态、政策发布、社会宣传等各方面要重视提振公众信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努力保持双创活力,为经济复苏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