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4日
第A10版:创业服务

克服“水土不服”

成果转移转化诞生“高校样本”

  ▶ 本报记者  李洋报道

  近日,教育部科技司印发《关于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典型经验的通知》,系统总结首批47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在风险防控机制、专业化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职称评聘、兼职兼薪与离岗创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通知》印发之后,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域引起了‘刷屏’式的轰动效应。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及管理人员,纷纷对标本校情况,积极响应,相信将对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起到较大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资深律师刘群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1”到“N”

  如何做好风险防控

  “这也意味着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系统多元化、复杂性的前提下,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高校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应该立足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可喜的是,当下我们看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层面正在从宏观供给向微观操作层面供给转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对记者表示。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流程复杂,环节较多,涉及面广。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合法合规的重要保障。鉴于此,《通知》将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典型经验之一瞄准了“风险防控机制”。比如,清华大学对成果处置标的技术情况、技术受让人情况、交易方案、审批程序等进行尽职调查;大连理工大学完善管理流程,注重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浙江大学明确了关联交易的范围,并制定了审批细则,建立了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之前,中央、地方高校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权属问题、激励奖励等方面给予了一些政策红利,旨在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加速从‘1’到‘N’的技术突破。而在接下来的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的过程中,权利问题就会变成一种责任。在技术交易中,既要促进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又要保证高校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安全性、合规性。把风险防控放在《通知》典型案例中的第一部分,也释放了这一信号。”肖尤丹说。

  重视高价值专利布局

  “《通知》也说明了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科研管理链条的深层次迈进。”刘群彦说。今年年初,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针对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旨在全力推动高校专利工作“回归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

  不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纷纷从创新源头抓质量,主动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水平科研成果。《通知》显示,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大学等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山东理工大学围绕重大科技成果,组建专家团队进行专利导航和布局,为开展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出的无氯氟新型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学校成立了专利分析、撰写团队,同时对下游产业链的应用方面也进行了专利布局,对未来可能衍生出的新领域和新技术进行保护。目前,该项目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余件,2件核心专利已获得授权;申报PCT专利3件,覆盖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陆续获得多国授权。

  积极探索新机制

  不仅如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西南交通大学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将转化后奖励前置为“所有权共有”;四川大学建立了科学确权的决策机制,进行学校与成果完成人的产权分割;上海交通大学探索实施“权利分割+授权投资”的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此外,还有一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建立了首席科学家“一票否决”制,保证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发展方向不偏离正轨;首都师范大学采用“三段指标”评估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和诊断。

  刘群彦坦言,激励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员来说,最大难题在于缺乏国资管理保值增值方面的试错精神,‘秋后算账’的畏惧心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以科技成果转化中‘产权激励’为例,四川省高校在‘混合所有制’的制度突破,站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小岗试验’角度,从实证方面为全国高校树立了榜样。《通知》的发布,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员来说,无疑起到一个强烈的‘风向标’激励作用。”

  “无论是风险防控机制、专业化机构、人才队伍等流程和机制建设,还是职称评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人事管理措施,乃至专利布局、高价值专利培育具体操作模式,《通知》所引用的具体经验,将引导各类高校从创新理念出发,进行选择性地引用或复制。当然,期间尽管可能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形,但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甚至‘试错’过程,相信高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终会起到‘墙外开花’的效果。”刘群彦说。


2020-05-04 克服“水土不服”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7062.html 1 成果转移转化诞生“高校样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