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7日
第A3版:关注

“新基建”来袭
金融业如何抓住这股“东风”

  ▶   戈清平

  “新基建”来袭,金融业如何抓住这股东风,加速智慧化进程?

  4月18日,由金融科技50人青年论坛与腾讯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学术支持的“新基建与智慧金融”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软件在线举办。与会专家纷纷建言献策,并一致认为,“新基建”的核心是数字基建。在“新基建”的支持下,各行各业将能够有效获得关键的数字化框架、资源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便利开展各种数字化应用创新。而作为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的智慧金融,亦将受益于“新基建”的发展,同时智慧金融的发展需求也会进一步推动“新基建”的建设。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金融业智慧化趋势已风生水起。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智慧金融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乘着“新基建”的东风,智慧金融有望再次迎来高速发展期。

  “新基建”依赖智慧金融

  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科技专委会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巡视员杨竑表示,“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而金融业目前正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两者关系密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平认为:“要实现智慧金融,在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中,硬件重要,软件更重要,尤其是制度基础设施,应紧紧围绕使金融更智慧这一目标,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找好政策着力点,踏实建设,为科技赋能金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张丽平看来,支持智慧金融的基础设施范畴应更加广义。除了硬件基础设施(数据获取、信息传递、数据存储及运算能力等方面都更精准强大)、制度基础设施(信用体系制度、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创新创业的文化传统和氛围等)、人力基础设施(教育、培训、人员交流流动等),还需要有资金、市场等设施的支持。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首席经济学顾问吴绪亮同样认为:“新基建”与智慧金融关系密切。“‘新基建’可以称作数字经济的‘底座’,是‘数字土壤’,两者具有共用属性,而包括智慧金融在内的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形态则处于上层,两者相辅相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表示,目前金融界已经形成了“金融新基建”的共识,这是保障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压舱石”,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是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助推器”,是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隔离墙”。

  金融业如何拥抱“新基建”

  那么,金融业在走向智慧化方向的过程中如何搭乘“新基建”的东风?

  吴绪亮表示,“新基建”的发展将适应数字经济快速迭代创新的经济特征,将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和民营经济的主导作用,并且“新基建”将从连接能力、信用体系构建、金融智能化等方面进一步释放数字科技对金融业务的赋能价值。从这些方面来看,“新基建”对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杨竑认为,智慧金融应该以网络为基础,数据为核心,人工智能为引导。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从金融科技参与者的角度,发挥各自的作用,守住各自的优势,协同推动智慧金融服务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表示,当前,智慧金融可以在提供对公服务、对消费者服务和支付服务3个领域进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智慧金融要符合国家未来的发展业态,在为国家解决问题中,实现智慧金融升级。

  杨涛则认为,当前“金融新基建”还面临自主可控和开放共赢、政府主导与市场治理、行政与市场垄断与市场竞争、多头建设与统筹安排等矛盾,这些问题亟待业界去破解。在他看来,在数字化时代,“金融新基建”应重点关注货币体系、支付清算体系、金融标准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十一个方面,而这些方面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将引领资源的有效配置。

  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之一,如何发挥自身作用,拥抱“新基建”?对此,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李健表示,商业银行要积极对接“新基建”融资需求,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自身也要利用数字化转型机遇,加大金融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新基建”发展;商业银行应注重改革创新,以智慧金融的形式补齐过去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若干个短板,推动发展智慧型供应链金融和智慧型科技金融,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同时寻找突破口,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2020-04-27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6957.html 1 “新基建”来袭 <BR>金融业如何抓住这股“东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