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7日
第A4版:聚焦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合肥高新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合肥创新产业园 图片来源:合肥高新区

  ▶ 晁毓山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高新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视察。4年来,合肥高新区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发有为。园区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之路,为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发展态势喜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高新区4年来,合肥高新区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新的增长点,经济社会取得新成就,高质量发展态势喜人。

  4年来,合肥高新区共有11家企业参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7项;园区工商注册企业数从13705家净增到31690家,连续4年保持25%以上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从603家增加到1192家,复合增长率超过30%;园区上市企业2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占安徽省1/4、合肥市1/2;科研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9.1%;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余个,各类科技孵化平台91个,均占合肥市70%以上。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第一位。

  4年来,合肥高新区充分发挥中科大、中科院等研究型院校“集聚”和“溢出”效应,建设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安大绿研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企业培育、产业育成等融通并进的科学生态。

  4年来,合肥高新区在发掘本土创新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实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在合肥高新区联合组建新型创新组织,引进培育了中科院重庆院合肥分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肥研究院、亚琛(合肥)创新研究院等40多个新型创新组织,累计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近100个,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创新企业聚合发展的科学生态。

  4年来,合肥高新区依托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原创性先导产业,诞生了中国第一颗5G毫米波滤波器、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世界首款AI+生物识别手环、全球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等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科技成果。

  2018年4月,合肥高新区正式被科技部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合肥高新区编制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明确了“2020年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迈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的三步走战略,从全局高度谋定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今年,合肥高新区又谋划《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从塑造创新创业活力、构造先进产业格局、培育创新创业主体、营造开放包容市场、优化环境支撑水平五个方面部署了20项工作任务。

  2019年,在全国168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排名位居第六位,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2019年,合肥高新区量子中心和科创大走廊等报道获省市领导批示,两次入选中宣部“壮丽70年 走进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典型调研采访点。“中国声谷·量子中心”成为合肥高新区靓丽的名片。

  高质量新经济  支撑经济高质量运行

  合肥高新区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高能级的创新引爆高质量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以高质量的新经济支撑经济高质量运行。

  人工智能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四大“国字号”招牌,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国际领先;量子信息科技依托量子“GDP”国家队——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三位院士和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多项技术成果突破国际封锁,位居国际领先和先进地位;集成电路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集成电路相关企业170余家,占合肥市75%以上,杰发科技汽车电子芯片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助力合肥挺进IC产业全国前五位;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哈佛八剑客”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激酶靶点检测细胞库,打破国外垄断。

  经济大脑场景初步建成区域经济大数据监测平台,经济运行、主导产业及新经济三个分析应用全面投用,为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深度分析”的区域经济大脑智慧支撑;智慧城市场景开展智慧工地试点,选择永和家园北组团探索工人实名管理、机械设备智能化监控、塔吊可视化、扬尘监测、自动化喷淋等智能化试点项目;未来教育场景与科大讯飞签订教育大数据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园区17所公办中小学中14所完成了智慧课堂建设,完成率82.3%,桂花园学校西区、合肥高新创新实验小学、梦园小学天柱路校区三所学校被评为安徽省智慧学校实验校;量子应用场景制定了量子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和发展规划,本源量子和市大数据资产管理公司先进计算中心合作筹建量子计算创新创业平台;未来智造场景完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和支持政策,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包括11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

  建设了由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和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构成基础核心科学平台,由离子医学中心、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应用领域产业创新中心构成的产业应用创新平台,由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市场化共享开放平台构成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强度原始创新。同时,围绕新经济应用需求,搭建了一系列新经济开放平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育成。其中,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高阶AI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建设完成216项;类脑智能开放平台二期建成,依托类脑智能技术研发的“电力智能+端云协同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2019年人工智能创新工程。

  加快培育高成长企业,延伸梯度培育链条,建立“雏鹰企业—瞪羚培育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平台型龙头企业”六级梯度培育体系。2019年,合肥高新区六梯度共培育502家企业,其中94%是通过园区内涵培养而来,诞生全省首个独角兽企业,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据了解,合肥高新区将继续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目标,紧密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成为合肥市产业主支撑、创新主引擎、发展主引领。

  一是打造高质量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引领性产业,加速推进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推动家电、汽车、光伏等传统成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加快培育有爆发式成长潜力的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培育高能级双创生态。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平台,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深化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构建多元融通的新型研发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熟化及产业化。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建立高效能孵育体系,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提升现有孵化载体功能。

  三是建设高水平开放高地。积极参与长三角一流园区交流合作,构建新型协同发展关系,建立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方向合作共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强化面向世界创新强国的国际高端链接,持续推进中德创新园、侨梦苑、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对外合作平台建设。

  四是构建现代化治理格局。启动数字园区战略,搭建园区全景数据库,加快布局5G、全时空感知、智能路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园区智慧管理平台。构建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充分挖掘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需求,强化新经济制度供给,打造高效型政府管理体制。

  五是营造高品质生活范本。重点打造“科产城人”有机融合的四位一体的发展城市品质空间,完善商业综合体、国际酒店等高端配套,提升合肥高新区国际辨识度。继续深入实施名校战略,优化高端人才医疗服务保障,加快推进文化服务中心、地标性文化设施、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品质。

2020-04-27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6949.html 1 合肥高新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