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报道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向好,复工复产企业越来越多,但不少企业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甚至面临着“断血”的危险。重庆高新区多措并举、积极作为,因企施策、因时制宜,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利用多种金融手段为企业“造血”“输血”、打通“血脉”,助推园区企业“满血复活”和新产业发展,助力重庆科学城建设。
融资“云审核”为企业“输血”
“疫情期间,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高新金服’上申请贷款,很快就有银行与我们对接,更让我意外的是当天审批通过了78万元的线上税融通贷款,让我们快速缓解了资金压力。”重庆慧元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为保障企业在复工复产后能够快速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重庆高新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高新金服”联合多家金融机构紧急开通“疫情防控金融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年利率最低3.15%、额度最高3000万元的各类金融产品。据悉,融资业务线上受理,最快可实现当天放款,“绿色通道”服务企业不限地域,为企业抗击疫情与复工复产提供坚实后盾。
据重庆高新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新金服”是重庆市乃至西南片区首个集合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科技保险、技术评估、上市辅导和政策兑现的科技金融平台。该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征信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数据”形成企业运营行为大数据,并以“授权采集”+“授权使用”双授权模式,集成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及产品,打破企业与融资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痼疾,以一站式服务促进供需对接,形成产业金融链的全流程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高新金服”绿色通道已有12家金融机构发布针对疫情防控的债权融资、保险产品26个。上线各家金融机构已主动对接103家企业10.62亿元的融资需求,现已为18家企业授信3.90亿元,其中重庆高新区有8家企业获得3.8亿元。
“高新金服”绿色通道只是重庆高新区利用金融手段助力企业发展的举措之一。
今年2月以来,面对疫情冲击,重庆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紧急出台“助企暖企”14条,在加大金融纾困支持方面通过设立稳企发展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贴息、引导各类基金等措施,加大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困难的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资力度。同时,园区建立“镇街园区+部门+平台”的金融机构工作联系组,持续收集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的资金需求,打通融资信息通道,并与银行构建审批绿色通道,加强对接,实时跟踪,以简化流程,尽快放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重庆高新区通过一揽子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举措,形成政策合力,确保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目前,园区规上企业复工复产达到100%。
金融创新打通“血脉”助力大健康产业
疫情下企业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同样,新产业培育壮大也需要金融予以支持。
大健康产业是重庆高新区重要聚焦点之一。为此,重庆高新区切实拿出“真金白银”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
研发的新药无法获得药品批准文号,药品研发机构只能以低价转让给药品生产企业……重庆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再也不用担心遇到这些难题。
为顺应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去年年底,重庆高新区设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专项基金。该基金总额达100亿元,主要解决医药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投向一些优质的药品临床批件、药品生产批件,并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孵化,以最终实现产业化。
重庆高新区高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MAH专项基金分为三期出资,一期为5亿元,二期25亿元,三期70亿元,基金投资方向主要为重组蛋白药物、生物疫苗、细胞治疗药物、抗体药物、生物血液制品、高端仿制药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领域,且一期基金的投资标的锁定在重庆高新区或投资后落户重庆高新区的项目。
山东亦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是首批MAH专项基金的受益者。亦度疫苗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该基金的扶持下,开展新型疫苗研究,并计划把重庆总部作为未来上市主体。
“这不仅解决了亦度生物的资金难题,同时也弥补了重庆高新区内疫苗抗体产业空白。”重庆高新区高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首批基金已经兑现,将助力疫苗中心项目研发。
“企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实力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重庆高新区多年来厚植的土壤。”植恩药业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据悉,近期,精准生物将启动大规模、标准化、智能化的国际精准医学研究中心、西南区域细胞制备中心项目建设。
据了解,MAH专项基金的落地不仅推动大健康产业在重庆高新区加速聚集,也有力助推重庆高新区加快发展新经济、展示新形象、打造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