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伟) 4月16日,中关村管委会线上发布《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技术规范》。据悉,这是国内首个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技术规范标准,旨在推动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规范化发展和产业化推广。
发布会上,中关村标准化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钧介绍了标准制定工作的整体情况。王钧说,该标准是在已研发的红外成像非接触式体温筛查设备、系统及相关非接触式体温筛查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 AI 技术,在当前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关村标准。
据了解,该标准凸显四个特点。一是标准具有先进性。此次发布的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一定的国际领先性,如测量误差、测温速度等优于相关国家标准。二是标准具有前瞻指导性。该标准充分考虑国内各类应用场景的真实需求,在系统功能上进行了创新扩展,增加了如人脸识别、身份识别、口罩检测、手持高温异物检测等特色功能要求,对未来系统的规范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给出了指引。三是制定流程高效创新。在疫情特殊时期,通过视频会议立项、专家审议等环节,从标准提案评估、立项到标准发布,用时仅29天,在保证标准质量和程序要求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标准的创制周期。四是以应用为导向。标准制定以防疫抗疫测温需求为驱动,以旷视、百度、格灵深瞳、深瞐等中关村企业新研发的红外AI测温产品为基础,标准从市场需求中来、到企业产品中去,制定出来即能得到充分应用,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标准牵头起草单位,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据了解,该标准提出了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视频图像采集、温度分析等11大模块。针对佩戴口罩的受筛查目标,明确了测温误差(不大于±0.3℃)、平均测温时间(不大于1s)、最大并行筛查人数(多目标筛查系统不小于6人)、佩戴口罩检测准确度(不低于90%)等性能要求,以及手持高温异物不触发告警等智能功能要求。
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陈文奇表示,制定《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技术规范》充分显示了从先进技术到高精尖产业发展。一是作为防疫抗疫领域首个中关村标准,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能有效提高非接触式智能温度筛查的精度与速度,提高精准识别、筛查速度和区分度,进一步规范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产品,统一相关技术要求和测试试验要求,规范行业应用模式和效果,对推动红外AI测温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和产业化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背景下,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战“疫”的支撑作用。
针对标准应用及防疫抗疫相关技术产品推广,中关村管委会将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推动标准应用,开展国际标准申报。中关村管委会将加强与相关检验检测及认证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推动《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技术规范》中关村标准在产品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应用。同时,积极响应国标委的号召,进一步开展抗疫相关国际标准提案申报工作,争取将该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二是加强防疫抗疫相关技术产品领域中关村标准的战略研究和布局。除红外智能测温系统外,围绕纳米抑菌防护用品、抗疫机器人等防疫抗疫相关领域加强标准布局,争取形成一批防疫抗疫技术产品中关村标准。
三是依托“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线上展示推介与供需对接平台”,继续开展产品在线展示和对接,推动红外智能测温技术产品的供需对接与采购应用。
四是加大政策组合拳的落实和服务力度,发挥中关村“科技战疫”10项措施、“中关村企业抗疫发展贷”等政策作用,围绕防疫抗疫、复工复产等需求,加强红外测温、检测试剂、AI诊疗等多个防疫抗疫相关领域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的供给,推动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等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加大对企业抗疫好技术好产品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强化打通应用场景“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