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7日
第A11版:创业服务

遭遇“黑天鹅事件”
创业孵化机构如何应对

  ▶  本报记者  邓淑华报道

  当前,为多维度地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发展,许多创业孵化服务机构主动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和部分孵化服务费,并保证不降低服务质量。同时,很多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和渠道,通过捐助医疗物资、对接医疗物资和设备渠道,以及对接检测试剂生产企业等途径,在疫情攻坚战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和力量。

  然而,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意外的“黑天鹅事件”,创业孵化服务机构自身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它们该如何发展?业内专家有哪些好的建议?

  孵化器与创业者共克时艰

  在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韵网(WIIN)创始人颜振军看来,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还给企业造成伤害。孵化器(包括“众创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主体,正遭受双重打击。

  “其一,孵化器与在孵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孵化器要与创业者共患难。所以,最近全国各地的一批孵化器,采取减免房租、服务费等手段,减轻在孵企业的负担,给创业者温暖和信心。其二,目前全国1.2万家左右的创业孵化机构,七成是民营机构,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受疫情的冲击同样严重,它们也要交房租,付人员工资、社保、福利,现金流的压力陡然增大。”颜振军表示。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湛表示,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难以避免,目前形势仍然严峻。作为培育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载体,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既不能慌乱,也不能盲目乐观、麻痹大意,必须经受住这场疫情的严峻考验。

  而在天津国科火炬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伟毅看来,当前,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从单位到个人,从国内到国外,凡是能够为这场疫情做出贡献的国家、机构和个人都在积极应对,为战胜疫情建立起充分信心。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纷纷紧急出台了一批抗击疫情、支持企业发展的“暖企”政策。

  “严重疫情对孵化器、众创空间本身的正常经营也造成了困难,租金收入减少、园区卫生防护开支增加,使2019年以来入驻率下降等问题更为突出,2020年孵化载体的经营预料会更加艰难。”王伟毅表示,“目前,部分省区市的应急政策中针对减免租金、疫情应对方面有成效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提出了优惠政策,但没有具体实施细节,亟待进一步明确。”

  稳住阵脚深化服务

  疫情拐点终究会来,生活还要持续下去。孵化器包括众创空间在轰轰烈烈的抗疫之余,更应该思考未来发展之路如何走,如何开源节流生存下去。

  王伟毅建议,首先,孵化器应认真研读政策。针对企业、孵化载体的各类优惠政策,要积极申报和参与,既为在孵企业也为孵化器自身,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税费优惠、贷款延期等,尽可能增加收入。同时,各地孵化器可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推动地方政策走向可持续,政府出台政策要分清短期支持和长期激励。

  其次,积极创造复工条件。具体办法包括:一是建立园区防疫联合小组。二是确保疫情防护物资(如口罩、消毒液、备用药品等)有效供应。三是通过与在孵企业协商,制定员工餐饮和通勤错时安排、工作场所临时设计,特别是公共空间适度隔离或临时占用会议室等,有条件的孵化器也可以选择定点供应餐饮企业。四是在地方政府复工指令下达后,孵化器工作人员率先复工树立榜样,促进在孵企业尽快恢复经营秩序。

  第三,寻找危机中的机遇。比如:一是适时推进孵化器信息化建设,借助当前企业纷纷远程办公的特殊场景,将那些能够通过互联网处理的事务尽可能上网,比如企业数据收集、网上社区、远程咨询、远程培训等。特别是国有孵化器在平时建设信息化平台申请资金比较难,在特殊时期可能就会是个突破口。二是深化孵化器与在孵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在困难时期会暴露更多的经营问题,这是拉近与企业关系、发现企业需求的好时机,要比平时更频繁、更广泛地介入企业经营并提供相应服务。三是扩大孵化器服务范围。孵化器向园区以外扩大服务范围,同时积极尝试原来想做又不敢做的服务项目,探索收入的新渠道,例如金融、共享用工、餐饮等。

  颜振军则建议,一是做好防疫,减少非战斗减员。有“抗疫”能力的机构,自然要冲锋陷阵,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力抗击疫情。其它的机构,保证自己的人员不染病不添乱,就是做贡献。二是借机反思,打磨商业模式。业务清淡、没有应酬,孵化器或企业的领导者正好可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作好商业计划和全面复工的各种准备。三是探索智能孵化的模式。孵化器的很多创业服务,应当依托互联网、借助大数据、实现智能化。以前是听人说说而已,而现在,既然点对点、面对面的接触受限制,是时候这样尝试一下了。

  “此外,要有信心。这不是空话虚话,我觉得,已经有这么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全国人民又这么积极的配合,疫情不会持续太久。坚持一下,就会过去。”颜振军表示。

  在李湛看来,首先,仍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新型冠状病毒的规律短时间内仍难以完全掌握,何时能完全隔断传染源和传染链条仍有待观察。疫情的影响有可能短期可以得到控制,但也有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仍然存在,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越充分,越有力量和能力做好防控工作。要有不怕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其次,要更加坚定信心。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从苏州的10条政策,到深圳的减租政策,科技部火炬中心的10条政策,上海市的28条政策,南京的10条政策……这些政策也都包含着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的内容。创新驱动发展是大趋势、大规律、大战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创新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载体一定也必须活下来,而且会活得更好。

  第三,要能经受住考验。一是活下去,这是当下首当其冲的考验。二是定对策。要善于使用政策,采取措施延迟和降低成本发生,民营科技创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经营机制的灵活性优势,加大对孵化企业减免房租和以房租换股份的力度,想方设法筹措保障基本的现金流,以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稳定住工作团队。三是显本色。越是形势困难,越要体现科技创新载体的公益性特征。暴风雨来临,方显英雄本色。四是识大局。要真正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变,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格局不会变。

  “最后,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真金子。防控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结合防控疫情提高运营水平,采用科学有效的孵化服务手段和工具,促进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载体。”李湛表示。

2020-02-17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5969.html 1 遭遇“黑天鹅事件”<br> 创业孵化机构如何应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