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争粉) 用政策协同和良好服务,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成果加速落地。
成立4年,10.3平方公里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土地上,已经孵化企业超过1200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注册资金达到近12亿元。协同创新,为园区带来了寸土寸金的效益。承接更多非首都功能资源疏解,让滨海中关村发挥出1+N的带动效应。
上个月,天津高新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成立滨海中关村(天津自创区)创新中心,首批就有18家企业签约入驻。
看中天津制造业的基础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一直从事航空装备油业监测的朱子新,将自己的创业公司,开在了滨海中关村(天津自创区)创新中心。可从北京“初来乍到”,打开市场,是难题。
法定机构改革中,招商人员也多了一项新工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做好营商环境的“服务员”。这些天,新上任的天津高新区投促局局长陈智华,就带着朱子新逐一拜访中海油、中环等具有合作可能的重点企业,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打开了市场,企业要持续投入研发生产。可新落户的大多为高科技、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如何解决好资金问题?这持续考验的是区域的政策环境。
为此,天津高新区将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引入创新中心,与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由对方负责知识产权评估,共同成立风险资金池。企业一旦还贷困难,将有池内资金偿还贷款,降低银行风险。
11月20日,天津高新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将新政推广到全区企业,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根据协议,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将在天津高新区支持下,加快推动“智融宝”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全面落地,并结合实际,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业务试点在天津滨海高新区率先开展。
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构筑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评价体系等举措,努力破解知识产权风险识别难、价值判断难、质物处置变现难等问题,探索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市场化的有效模式,提升知识产权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津高新区用改革,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变,区域活力增强显现。今年前三季度,天津高新区内联引资额同比增长159%。
11月20日,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暨先进企业表彰大会上发布了支持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系列政策,宣布了《天津高新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0年)》,不断厚植企业发展土壤,以扎实举措、持续作为全力打造滨海智谷和经济发展“航空母舰”,争当天津市和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