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崔彩凤报道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要靠科技实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要靠教育实力。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全球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强大力量,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有业内人士曾表示,20个人工智能的岗位,可对应的AI专业应届生仅有一个,AI人才非常紧缺。
该如何弥补人才缺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硬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要靠科技实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要靠教育实力。吴岩强调,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必须从调结构、促升级,创机制、破壁垒等方面寻求突破,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织交融、引领发展。
产业发展靠人才 产教融合呼声高涨
此次论坛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呼声高涨。
“在新工科的建设过程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工科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表示,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要进一步凝练总结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持续深化产学合作机制,调结构、促升级、重创新,助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更多卓越“四新”人才。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教授孟桥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产学研合作都受到高度重视。“我们为企业培养人才,必然要跟企业联合起来,要知道企业有什么需求。企业其实有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比如很多企业在一些产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拥有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顶尖专家,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入教学,是高校一定要完成的任务。”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更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认为,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至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建立包含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文化、创新创业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在内的新范式。
记者了解到,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纷纷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与此同时,国内的多所综合类知名院校,正在建立或者扩大人工智能学院,逐渐扩展招生规模,以满足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同时一些科技企业也在着力人才培养。
“产业的发展一定要靠人才,为了能够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于今年9月提出了整个产业人才发展的沃土计划2.0,以支撑中国甚至全球的计算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华为公司Cloud&AI产品与服务教育科研生态合作部部长黄海霖表示。
“我们一直在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代教育体系下,用人和育人之间并不完全匹配。只有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实践突破的创新型人才。”大疆创新产学合作项目副总监卓宇迎表示,大疆创新多年的荣耀和成绩源自于公司最宝贵的那一部分资源——人才。他认为,创新型人才有可能来自于学科竞赛,大疆创新已经连续5年举办RoboMaster机甲大师比赛,每年在各项赛事上投入400万元左右,同时给予参赛项目技术支持、项目装备等。
弥补AI人才缺口 企业责任与高校同等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6年来,始终坚持以产业需求引领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实现了项目数量、项目质量、项目影响力的巨大飞跃。2014年,8家企业发布项目245个,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1200万元;2018年,1094所本科高校与498家企业合作立项17608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77.44亿元,经费支持约6.41亿元,同比增加了61.25倍、70.87倍和644.33倍。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机制: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已经成为教育战线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针对如何弥补当前存在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此次论坛组织了《产学合作助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圆桌讨论。
“人工智能对各个专业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亟待进行的任务,当然,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过程和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焦李成认为,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不同的背景去培养人才,但重要的是一定要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培养。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刘挺表示,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大数据、算力、深度学习和应用场景。从教学角度来讲,深度学习可以在校园里进行研究,另外三个因素却都要依赖于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韩韬认为,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企业需求与每一所高校不同的需求相结合,也是企业应考虑的问题。他坦言,上海交通大学特别希望能够在核心算法等基础技术上培养出优秀人才。“在这方面,如果和企业进行合作,希望企业可以把最前沿的需求讲给学生和老师听。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共享数据,衍生出更多的学术研究。”
“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每个学校可能都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王建荣表示,“培养学生这么多年,其实我感觉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较为缺乏。在产教融合方面,我希望企业能够带给我们更多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