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第A16版:综合新闻

原始创新策划地作用凸显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中关村指数近5年年均提高26.1

  在日前举办的2019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园区转型与发展”平行论坛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发布了《中关村指数2019》。数据显示,到2018年,中关村指数达218.4,比2017年提升17.5,近5年来年均提高26.1,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具体来看,2018年,中关村指数达218.4,比2017年提升17.5。其中,双创生态指数高速增长,达到了422.2,位居第一;创新引领指数增长强劲,达223.2;开放协同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增长,分别为173.7、155.9;宜居宜业指数平稳增长117.1。

  进入新时代,中关村踏上新征程。中关村努力在深化改革和开放合作上有新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新作为,成效显著。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原始创新策划地作用凸显。中关村形成了智力资源集聚,创新投入密集的发展格局。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及中关村有20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占全国六成以上。科技部公布的25家国家优秀类企业重点实验室中,近四成集中在中关村。中关村不断夯实创新根基,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18年PCT专利申请4596件,同比增长25.8%,占北京七成以上。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了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如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成功研制了“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千乘一号”卫星、高铁列控技术等。

  二是优化双创生态,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中关村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不断汇集双创人才,顶尖资本,双创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双创人才高度汇聚。2018年,中关村136人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占全国近三成;高层次人才占全国的1/5。投资持续活跃。中关村企业2018年获得的股权投资案例和金额分别占全国1/4、1/3。中关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18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649.2亿元,占全国1/5;企业研发的燕房线全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驾驶巴士投入使用。2018年,12家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高校与在京技术合作2000项。在中关村,每天有90家科技企业诞生。

  三是产业高度集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5.9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1/6;实现增加值8330.6亿元,占北京市1/4,对北京市的经济贡献率,由2013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40%。中关村以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领域总收入占比达到七成以上。中关村示范区形成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一批优势产业,引领全国发展。目前,中关村拥有全国1/4的人工智能企业。2018年全球AI企业百强中,入选的中国企业有6家,5家来自中关村。中关村培育全国近半数工业互联网企业,形成覆盖网络平台安全的产业生态。

  四是推进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关村在引进来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中关村巴黎大区产业创新中心等国际性平台落地。另一方面,企业国际拓展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研发中心或者分支机构达到880家,近5年增加了300多家;上市企业有1/5的收入来自海外。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研发的智能物流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中关村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担当主力军。近5年,中关村每年都有近六成的技术交易辐射到外省市。截至2018年,中关村企业累计在天津与河北设立的分公司、子公司超过7000家。中关村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五是深化体制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北京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入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全球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北京在我国的大陆城市排名第二。中关村加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的潜能。2018年,中关村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通关便利化改革,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中关村有30多项试点政策推向全国。

  据悉,为客观全面评价中关村的发展,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12年开展中关村指数的研究,通过指数形势反映了中关村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设置了创新引领、双创生态、高质量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中关村指数以2013年为基期,基期数为100。

2019-10-28 本报记者 张伟报道 原始创新策划地作用凸显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4460.html 1 中关村指数近5年年均提高26.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