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北京市日前发布新一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成果:北京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2/3,区域传输占1/3。随着污染级别增大,区域传输贡献上升,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占55%-75%;而在北京本地PM2.5来源中,移动源占比达45%。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于2017年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清华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及北京大学等相关单位,开展并完成了“北京市2017年大气PM2.5精细化来源解析”研究工作,得出新一轮PM2.5的主要来源结论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移动源中在京行驶的柴油车贡献最大,扬尘源中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并重,工业源中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和印刷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工业行业较为突出,生活面源中生活溶剂使用等约占四成。”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表示,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2/3,现阶段本地排放贡献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农业及自然源等其他约占12%。
北京市环保局长期以来持续组织开展颗粒物监测、研究和来源解析等工作。早在2014年,北京就发布了上一轮PM2.5源解析数据。“时隔4年,本地排放来源贡献发生了较大变化。”刘保献说,值得注意的是,移动源占比明显上升,达到45%,在全年不同时段及空间范围内,均是本地PM2.5的首要来源,是上一轮解析结果的1.4倍。
该研究还发现,区域传输对北京PM2.5的贡献有所增加。从全年平均来看,区域传输对PM2.5年贡献率为34%±8%,比上一轮源解析结果略有增加。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