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争粉报道
日前,由“创响中国”活动组委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承办的2018年“创响中国”北京海淀站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海淀区发布了《2017年海淀双创示范基地发展报告》和《胚芽企业培育计划》。《发展报告》显示,自201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以来,海淀区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双创服务生态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加速汇聚,高精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胚芽企业培育计划》作为海淀区“创新发展16条”率先落地的政策之一,将大力扶持初创类科技企业成长。
高精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在致辞中表示,国务院大督查连续两年对海淀区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等诸多方面的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给予通报表扬。下一步,海淀区将积极落实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要求,主动跨过“舒适区”、勇闯“无人区”,不断在原有成绩基础上升级,对标国际一流,以构建新型城市形态为统领,为北京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李长萍在发布《2017年海淀双创示范基地发展报告》表示,在迎来中关村改革发展40周年之际,海淀双创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2017年,海淀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高质量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部署,努力打造支撑北京创新发展、辐射京津冀和全国的双创策源地和高地,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
一是创新创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5915.3亿元,总量和贡献率均居北京市第一。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支撑起了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二是创新创业加速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一产融合、二产做强、三产更优”的特征更加明显,信息业、科研业、教育业和金融业对海淀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为 76%。
三是创新创业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2017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00余家,总数达到8992家。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1万家。独角兽企业33家,占全国1/5强,总估值2006亿美元,占全国31.9%。
四是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持续优化。截至2017年年底,海淀区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93家,同比增长32.4%,市级众创空间105家,同比增长34.6%,高居全国前列。创业黑马挂牌创业板,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创业服务机构。
“目前,海淀区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氛围最浓、创新创业要素最完备、创业者和创投机构高度聚集区,以及向全球展示中国双创风采的重要窗口。”李长萍表示。
大力扶持初创类科技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不断涌现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是高成长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后备梯队,也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李长萍表示,为支持初创企业,海淀区在原来政策措施基础上,推出《胚芽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优秀初创企业,主动跟踪和提供服务,降低发展成本,帮助他们顺利渡过“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进而长成参天大树。
据了解,符合条件的海淀科技型初创企业都可以申请:一是成立时间在3年以内(生物医药企业5年);二是符合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三是融资金额在 300 (含)万元人民币以上、2000万人民币(含)以下,并且融资阶段处于“天使轮”“种子轮”。
同时,获得过发明专利和科技奖项、制定过技术标准、高层次人才创办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给予优先入选资格。
“对于入选企业,海淀区将在房租补贴、空间对接、融资等方面予以支持,并提供贴身服务。”李长萍表示,下一步,海淀将以“创新发展16条”及实施细则为抓手,激发各类主体创新热情和活力,优化双创生态体系,积极打造人才高地,提升国际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海淀双创上水平,为全国双创升级发展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区域内蕴藏的创新创业潜力,解决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启动仪式上,北京市科委和海淀区领导还共同为“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揭牌。“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将围绕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精准医学、突破性新材料三大前沿领域,对重大科研成果进行超前投资和前移孵化,提前3年左右支持创新团队用市场化机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