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多点发力 多个领先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交出高分答卷

2025年10月13日 

  本报讯 (记者 张伟)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近日,在北京市新闻办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在介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会同科技部牵头制定实施《“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等政策举措,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累计推进110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各项指标进展顺利。

  下大气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实现新跃升;下大气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新跨越;下大气力提升主平台主阵地能级,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下大气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世界一流创新生态铸就新优势;下大气力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达到新高度……张继红介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5个方面下了大气力,取得多个开创性进展——

  北京市实现“5个全球前列”。北京市连续8年蝉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2024年北京市高被引科学家达到431人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连续3年位列清华大学、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全球第三;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4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16%左右,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平。

  北京市形成“五个创新领先”。2024年,北京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件,较2020年翻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多,位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6316.2亿元提高到9153.3亿元,稳居全国第一;中关村示范区综合排名蝉联178个国家高新区首位,总收入9.85万亿元,约占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1/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保持全国城市第一;2021年以来,北京市累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数量占全国近一半、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近三成,稳居全国第一。

  展望“十五五”,张继红表示,北京市将锚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依托北京市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机制,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力争产出更多世界级原创成果,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北京篇章”。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