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AI+为中国企业提供“换道超车”窗口

2025年10月13日 

  ▶ 朱民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中国经济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3万美元后增速进入中高区间,传统增长路径难以为继。在结构性变革中,我国正依托“人工智能(AI)+”寻找新机遇,将催生出三大新赛道与三大新动力。

  三大新赛道

  在“安全、科技、经济、绿色、共同富裕”综合发展框架下,消费、科技制造、生产性服务领域形成核心赛道,与AI技术深度融合。

  一是在新消费市场,理性消费将驱动需求跃迁。

  中国消费占GDP比重仅为40%,远低于发达国家,正从传统实物消费转向新消费。政策层面,民生支出持续加码医疗、养老、教育,就是要让老百姓“敢消费”;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速同步,夯实“能消费”基础。消费趋势上,中国浓缩美日近百年消费演进史,快速进入理性消费阶段,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个性化与可持续性,催生“新国货”“定制化服务”机会。

  政策还推动消费补贴从实物转向服务,户口改革带来城镇化增量,数字技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AI技术已应用于消费需求洞察,如纺织面料设计借助AI实现图案识别、成分提取自动化,将品牌色彩研究周期大幅压缩,提升供需匹配效率。

  二是在科技制造业,我国将构建高科技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超30%,历经低成本竞争、性价比优势阶段,未来需实现“高科技+低成本+高品质”突破,在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领域构建全球领先产业链。

  机遇集中在科技与制造融合领域。传统制造业用AI优化流程,如钢铁行业构建“通专融合”大模型,整合设备手册、历史数据形成知识库,提升高炉操作、转炉工艺决策准确率,热轧车间芯片参数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新兴产业依托制造业基础降本增量,如新能源产业借设备制造优势,将风电、光伏成本降至全球最低。中国高科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过去几年翻了一番多,目前还在持续上升。半导体、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速国产替代,形成“技术突破—规模扩大—成本下降”循环。

  三是在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升级将催生需求。

  中国服务业占GDP仅为52.8%,低于美国(80.2%)、巴西(70%),生产性服务业潜力最大。其以制造业为基础,涵盖研发设计、物流、金融等,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40%,中国目前为32%,未来将随制造业升级而提升。

  核心机会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如传统消防器材企业转向消防全生命周期服务(设备维护、风险检测等),利润较卖产品大幅提升;苹果、亚马逊等巨头是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外包生产,聚焦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AI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如数字孪生优化供应链、智能算法提升物流效率,青岛市等制造强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已达68.96%。

  三大新动力

  新赛道落地需动力支撑,AI+重构效率、碳中和引导绿色转型、新动能“出海”拓市场,三者构成增长“铁三角”,AI+为核心引擎。

  一是AI+将重构企业核心能力。

  AI进入产业应用爆发期,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突破。算力上,华为等企业AI服务器产能扩大,数据中心加速布局,成本下降;算法上,生成式AI与通用AI并行,国内开源模型如DeepSeek实现“小模型、低成本、高适配”,惠及中小企业;数据上,“数据20条”绕开所有权争议,明确持有权、生产权、经营权,推动公共数据无偿开放,要素市场化加速。

  AI全链条将改变企业。在运营层面,AI将取代传统ERP系统,实现流程优化、绩效考核、创新迭代一体化;研发层面,AI将加速产品设计测试,如汽车碰撞试验用AI模拟替代部分实物测试,周期缩短;组织层面,企业将从老板为中心转向AI模型为中心,依数据调整战略与人才结构。未来,AI应用将覆盖工业服务、医疗等领域,智能体(AI-Agent)实现语言交互到行动交互跨越,如服务机器人自主完成设备维修、客户服务。

  二是碳中和绿色转型将催生产业重构。

  碳中和是中国从传统工业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的战略机遇。当前中国能源结构中煤占比57.7%,新能源发电量占比40%但并网率仅18%,储能、电网、氢能领域缺口大。

  政策上,地方政府将纳入碳排放额度考核,倒逼减碳;技术上,氢能作为储能载体发展,龙羊峡水库等将被改造为储能水库,核电与风光电协同供电;产业上,绿色产品将成主流,5年内企业需“绿色化转型”,如钢铁行业用AI优化能耗降碳排放,建筑行业推广绿色建材与智能节能系统。

  三是新动能“出海”将拓展全球市场空间。

  全球经贸秩序重构下,中国企业“出海”将从被动应对贸易战转向主动布局,“出海”领域从传统制造业扩展至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模式从产品出口升级为“商业模式+供应链出海”,东南亚、中东、拉美地区为主要目的地。

  “出海”关键在本土化与产业链协同。“出海”需适配当地文化、宗教、法律,如中东市场依宗教习俗设计产品;依托国内产业链,在海外建研发—生产—服务体系,如光伏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生产基地并输出技术标准。当前“出海”最大挑战是人才缺口与本土化管理,需通过校企合作、跨文化培训建立专业团队,借AI优化海外运营,如智能算法调度全球供应链、预警风险。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