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近日,由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城市进化论联合火石创造发布的《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北京和深圳两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分别为95.58、86.12,堪称全国低空经济“头雁”。与此同时,除了GDP万亿元城市苏州跻身前十外,珠海、绍兴、芜湖、惠州、安阳等13个地级市也进入榜单前50,差异化实现“突围”。
这是继2024年全国第一份城市低空经济报告发布、低空经济产业链图谱和评价体系进行迭代优化后,对全国近300座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的综合评价。
“此次发布的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不仅是榜单范围的扩展(从30强到50强),更是一个‘动态导航仪’。通过对主要城市低空经济‘画像’,《报告》有力地呈现了百舸争流中‘空中疆域’变化的趋势。”火石创造创始人、CEO杨红飞分析认为,低空经济的竞争本质是城市“链接资源—赋能场景—反哺技术”的闭环能力之争。
“头雁”领飞 小城突围
《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城市领飞地位进一步稳固,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得分分别为95.58、86.12、79.15,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呈现出强者愈强态势。
其中,北京市在企业聚集度、创新聚集度、资本活跃度上均排名第一,深圳市的环境友好度引领全国,上海市整体表现较为均衡。
从产业规模看,深圳市在领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无人机年飞行量超70万架次,稳居全国首位。根据相关规划,北京、上海两市2027年的目标分别是1000亿元、500亿元,均将创新和服务摆在突出位置。
在全国低空经济版图中,京深沪“头雁”振翅,在起飞的过程中锁定目标,逐步形成一种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引领能力不断增强。
广州、成都、南京、苏州、杭州、西安等GDP万亿元城市正在加速追赶,“链接力”指数得分均在43分以上,处于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前十之列。这些城市共同构成全国低空经济的头部阵营,均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
根据《报告》,广州市创新聚集度雄踞全国第3位,拥有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创新型企业,成都、南京、西安、沈阳等老牌航空重镇凭借航空航天产业的积淀,具备低空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
与此同时,绍兴、安阳等地级市依托中小城市空域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低空经济产业链。比如,绍兴市在浙江省率先实施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并编制低空新基建、航路航线和应用场景等规划;安阳市深度融合低空经济与运动文旅产业,并以河南省唯一聚焦通航及无人机产业关键技术的省实验室为牵引,加快形成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生态。
“当前低空经济正处于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期,北京、深圳、上海等头部城市凭借企业聚集、创新活跃、资本充裕等优势,引领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潮流。”中国(成都)低空经济研究院、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表示。
跨区域协同成新趋势
核心城市强化引领、跨区域协同,正在成为低空经济发展新趋势。
从上海市提出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到北京市提出京津冀低空经济协同发展,再到川渝携手共建“成渝双城低空经济走廊”,“抱团”出击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不久前,长三角首条城际低空公交航线(平湖—海宁—越城—柯桥)投入运营(单程飞行18分钟,单程最低398元/人),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进入空地协同新阶段。
事实上,长三角“抱团”杀入低空,不仅在低空经济研发制造环节实力强悍,更是凭借省际场景建设率先探索低空经济发展闭环,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向上突破,绍兴、嘉兴、芜湖等城市得以在更大的产业生态中寻找自身的发力点。
“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将有利于形成良好产业生态,进一步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力。”业内专家表示。
需“专而精”生态协同
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赛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250多个城市提出发展低空经济。截至2024年年底,各地共出台直接相关政策规定225部,低空经济政策红利不断。
“但是许多城市的低空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现状存在脱节现象。”业内专家表示,比如“超前”问题,各地相关奖补政策中,不少聚焦奖励航线开辟、适航认证企业等,但目前行业整体处于早期培育时期,大多数初创企业难以达到相关标准。
同时,也存在“滞后”现象。比如在备受关注的eVTOL领域,目前全球50%左右的eVTOL项目仍处于概念设计阶段,约1/4的eVTOL项目处于飞行测试阶段,距商业化落地仍有一定距离,亟需各类资金支持。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10年是低空经济产业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各大城市抢占新兴赛道的关键机遇期。过去一年多时间,各地支持举措密集出台,不断探索低空“边界”。不过,低空经济要加速实现从“政策愿景”到“增长现实”的跨越,仍面临空域改革、安全监管、低空基建等方面的短板与挑战。
“城市抢占低空赛道,不一定都要发力‘大而全’的整机制造,而更多地需立足各城市产业或资源禀赋,在更大范围拥抱‘专而精’的生态协同。”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曹允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