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近日,在第26届海外学子(大连)创业周人才交流洽谈会期间举办的全国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交流会上,“孵化体系建设”成为与会者关注的话题。“构建区域创新孵化体系,对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业态及增强区域竞争力至关重要。”会议主持人的见解在业界达成共识。
“无论是一个省份、一个城市,还是一个高新区甚至像大连英歌石科学城这样一个区域,都可以构建、完善和活化创业孵化体系。”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颜振军表示,“创业孵化体系主要是由政府调动市场力量创建运营,每个创业孵化机构都要在创业孵化体系、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中找准定位。”
创业孵化理念与时俱进
会上,颜振军回顾了中国创业孵化行业发展历程。“中国创业孵化行业最初借鉴了美国经验,但已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他说,作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创业孵化行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在迭代转型实践。其中,自2017年左右开始的这一轮高质量发展转型实践,既源于行业自我革新需求,也受到经济形势倒逼和新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随着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出台,中国创业孵化行业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管理办法》提出,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构建孵化生态,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优质高效的发展格局。其中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全国孵化器规划、政策和标准,健全政策保障和标准体系,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大对孵化器的资金、人才等政策扶持,形成优质高效的孵化服务网络;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及其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在孵化器发展规划、用地、财政、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各省份亟须将创业孵化纳入‘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通过行业凝聚共识推动行业发展。”颜振军表示。
嵌入区域发展战略体系
当前,区域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主体和核心内涵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界定。
在颜振军看来,区域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主体是政府。但政府的角色要从管理者转变为构建者、完善者和优化者。而区域创业孵化体系的核心是由各种各样的创业孵化机构组成,且每个创业孵化机构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色。这些体系应当覆盖区域主要空间和主要产业。
在建设区域创业孵化体系方面,我国一些城市已经走在行业前列。
北京市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与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密切结合的创业孵化体系,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市提出发挥孵化器在全过程创新、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加速等方面的作用,持续优化该市科创生态体系,助力硬科技企业培育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支撑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温州市正系统推进大孵化器集群建设,已先后出台政策并明确提出量化指标。
“孵化器需突破传统服务边界,深度嵌入区域发展战略体系,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撑产业发展层面,更应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颜振军表示。
需具有独特的生态位
各区域应当如何建设创业孵化体系?
“一个就是调整认知。孵化器不仅要吸引小企业,更要形成一个包含小草、灌木和大树的完整生态体系。孵化器的作用不仅仅是降低创业成本,还要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和规模水平。”颜振军特别强调,“在孵化器评价方面,《管理办法》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引,即更加关注绩效。这种转变将推动孵化器更加注重实际产出和成果转化。”
在他看来,“孵化器自身也需要孵化,特别是在一些新模式探索中。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和政府应该多给予包容。对于可能会出现一些‘四不像’的新型孵化模式,应看到这些模式创新可能更加重要。政府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孵化一个创业孵化体系。政府应当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产业系统和市场体系不发达的地区,伸出援手支持孵化器转型。”
关于未来创业孵化体系的发展方向,颜振军建议“政府、社会和行业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每个孵化器都要有独特的生态位,在服务领域、产业方向上形成独特优势。只有提供独特服务,孵化器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行业协会应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