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杜文新
衡量一个高新区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关键要看能否将“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好。那么,白银高新区该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呢?
作为白银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白银高新区正以实干之姿深耕“高”“新”领域,全力争做现代化建设白银实践的创新先锋。近年来,白银高新区聚焦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才赋能、营商环境4大维度精准发力,一系列“高新”实践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
白银高新区秉持产业链思维谋划产业升级,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围绕循环化工、特色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绘制招商图谱,精准对接行业领军企业。
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项目是白银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该项目规划总投资54.67亿元,占地1089亩,在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生产工艺,全系统95%以上运用国产工艺、设备及软件,实现生产系统全过程智能化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35万吨尿素、10万吨甲醇等生产线,同时还能副产液氧、液氮等产品。该项目正式投产后,不仅能实现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与高效利用,还树立起西北新型煤化工产业标杆,吸引上下游企业链式集聚。
随着白银新大孚绿色选矿药剂技术改造、白银时代瑞象年产2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睿思科超纯碳酸锂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落地建成投产,白银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显著,上下游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构建起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效率提升的产业生态体系。
焕发企业新活力
白银高新区企业凭借技术突破抢占发展制高点,让“高新”基因融入发展脉络。
走进白银有色长通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的微细电磁线车间,一台台拉丝机飞速运转,铜线历经8道拉丝程序,最终在这里被制成线径最小0.012毫米、最大0.6毫米的微细电磁线。0.012毫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头发丝的1/5。白银有色长通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微细电磁线车间主任吴世龙介绍说:“公司微细电磁线产品朝着极限制造方向发展,目前已研发出20多个微细及超微细电磁线品种,线径0.06毫米以下的生产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0.012毫米级产品广泛应用于宽幅触摸屏、人工耳蜗、心脏起搏器等高精电子产品。”
同样位于白银高新区的甘肃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实生物”),主要从事香精、香料、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化工助剂等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华实生物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该企业已储备发明专利53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4项。华实生物副总经理王发森表示:“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我们是苯唑氟草酮和三唑磺草酮产品的唯一生产企业。今年企业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相比去年会有大幅提高。”
截至目前,白银高新区已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新认定科技创新型企业25家,建成甘肃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1个,这些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支持,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激活创新资源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也是产业升级的根本支撑。白银高新区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精准绘制“产业链人才地图”,聚焦新材料、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强化人才吸附与培育力度,着力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发展格局。
在人才认定方面,白银高新区新认定白银市行业首席专家11人、铜城青年英才14人,新增甘肃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含甘肃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陇原青年英才4人),人才数量均占白银市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人才培育方面,白银高新区先后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在定向委培、访企拓岗、实习实训、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形成长效机制,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生态体系,持续释放“智力引擎”的创新效能。同时,白银高新区还建立了“两免一减半”优惠政策,为紧缺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在园区安心扎根、舒心发展,为园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截至目前,白银高新区先后引进博士34人、硕士121人、本科1628人。
“下一步,白银高新区将坚持以兰白两区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以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白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白银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