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

县域充换电设施能否借来“东风”

2025年06月30日 

  ▶ 本报记者 于大勇

  近日,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首站暨江苏如皋站启幕。作为推动汽车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抓手,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已经连续开展6年,在激发下沉市场消费动能的同时,也带动农村地区汽车营销、服务网络及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环境。

  专家表示,农村地区充电桩初期使用率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价格下探,尤其是10万元以下车型普及,充电桩使用频次在增加。伴随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深入,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或将补齐。

  充换电短板待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车型总销量分别为39.7万辆、106.79万辆、265.98万辆、320.87万辆,且增速快于城市及市场整体水平。

  然而,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及县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县域充换电设施的短板。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介绍说,从设施数量看,县域地区充换电设施相对匮乏,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充电桩数量极少,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从设施布局方面分析,现有的充换电设施布局不合理,存在分布不均衡问题。在设施质量方面,部分县域充换电设施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情况,充电速度慢、稳定性差。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一些充电桩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修复,从而导致设施闲置。从运营管理角度看,县域充换电设施的运营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目前,国内半数以上县域尚未形成完善的充换电网络,用户在长途行驶或偏远地区时,可能面临充电难的问题。”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除网络不完善外,县域充换电设施还面临技术落后的窘况。“充换电设施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与城市地区的先进设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影响用户体验。”

  多方合力方能破解

  据了解,补齐县域充换电设施短板,不仅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延伸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随着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乡村旅游的兴起,市场对于充电桩的需求日益迫切。

  “破解之道,需要政策激励、商业模式、技术路线三者并举。”在知名商业顾问霍虹屹看来,一是需加大财政与电价补贴,提升县域建桩企业的投资意愿;二是需鼓励“车桩协同”布局,车企与充电运营商联动投建、共享收益;三是需推进“光储充一体化”与低压快充等创新技术在农村实现“低成本+快部署”;同时推动地方政府将充电基础设施纳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规划中,从“点状试点”迈向“系统治理”。

  “破解短板需‘政企协同+模式创新’。”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短期内应依托县域新能源出租车、公交等公共平台先行建设快充网络,形成示范效应;中长期则需推动“光伏+储能”一体站下沉,结合农村电网改造提升承载力。同时,鼓励车企与能源企业合作,探索“买车送桩+共享充电”模式,以低成本方案覆盖分散需求,并借助数字平台实现充电桩智能运维,提升使用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相关部门正在发力县域充换电设施建设。今年3月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对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备案名单进行公示,拟支持75个试点县。这是三部门联合启动的2024-2026年“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的一部分。

  乡村绿色发展重要抓手

  专家表示,加快县域充换电设施建设,不仅可以畅通新能源汽车下乡渠道,更是构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乡村居民出行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袁帅表示,从绿色低碳角度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能够有效减少农村地区的尾气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新能源汽车以电力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智能安全角度而言,新能源汽车通常配备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安全技术,能够提高乡村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农村地区道路条件复杂,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安全技术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可靠的出行保障。

  “构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乡村居民出行体系,还能够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汽车制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交通服务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同时,提升乡村居民的出行品质,也有利于吸引人才回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因此,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袁帅说。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