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6月18日,本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团走进北京商业航天企业,见证了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能力深度融合的商业航天“北京实践”。
5月19日19时38分,在山东省附近海域,中国商业航天的明星产品“谷神星一号”火箭第20次发射成功,将4颗卫星送入轨道。
5月份,“京”字号商业航天企业动作不断: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点火升空;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塔大胡杨一号”卫星由“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轨”,到“百台液体发动机批量交付”全面提速,蓝箭航天正在以“更快、更强、更可靠”的能力,锻造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的北京“星河样本”。2023年,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为中国液体火箭领域打开了更环保、更高效、更具复用潜力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该企业在酒泉东风试验基地建成我国首个液氧甲烷地面发射工位,这也是国内首个由民营企业主建主运的商业火箭发射平台,为我国多样化航天发射能力注入“商业动能”。
“短短几年,蓝箭航天从‘制造一枚火箭’,跨越至‘年产百台发动机、数十枚火箭’的能力跃迁,跑出一条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蓝箭航天媒体公关负责人李晓明介绍说,从北京亦庄总部到长三角地区,蓝箭航天围绕液体运载火箭构建了覆盖研制、生产、试验、发射的完整产业链条。
翻开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的成绩单,亮点满满:2020年11月7日,“谷神星一号”火箭首飞成功,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首次进入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2021年12月7日,“谷神星一号”连续发射成功,中国民营火箭首次实现连续发射成功和首次一箭多星商业发射;2023年1月9日,“谷神星一号”实现五连胜,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进入规模化发射新阶段;2023年9月5日,“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4年6月6日,“爱神星”首飞成功,商业航天首次实现火箭末级留轨创新应用……
在火箭领域,星河动力自研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凭借高频次发射成为行业著名的“劳模火箭”。星河动力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夏东坤随即以2023年为例,他说当年,星河动力航天完成7次火箭发射,取得了商业航天企业全球排名第三、国内排名第一的佳绩。
作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是我国领先的卫星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卫星制造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银河航天已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25颗技术先进卫星,包括全球首颗高频低轨毫米波卫星、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我国首颗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批量研制的SAR卫星、中高层大气临边探测遥感卫星等。
“京”字号商业航天企业动力澎湃,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多年的培育,北京市的商业航天赛道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商业卫星、商业火箭、商业测控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全产业链商业化落地提上日程,产业链生态不断完善。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同频共振之下,‘京’字号商业航天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夏东坤说。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快推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区各部门重点从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平台创新、重大项目投资招引、产业布局优化、央地协同、国际合作等方面统筹发力,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北京市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
国内知名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此前发布的“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显示,46家百强企业在北京。北京市的商业航天企业涵盖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产业链条为国内最全,且“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