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新泉
近年来,中美博弈已成为全球焦点。如果说贸易战是两国交锋的第一战场,那么“科技战”则是更具战略意义的深层较量。这不仅关乎两国核心竞争力,更将重塑未来全球科技格局。
“科技战”源自全球化退潮
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转折点。此前,经济全球化如日中天,世界贸易额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攀升,2008年达到顶峰后却开始震荡下行。全球FDI(国际直接投资)流量除以GDP的比例更是呈现单边下降趋势,即便从绝对值看,全球投资规模也在萎缩。这种“有限全球化”的态势,为中美“科技战”埋下了伏笔。
从经济层面看,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速通道,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发展困境。虽然美国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佳,其GDP占世界比重回升至25%以上,但其增长高度依赖债务驱动与美元霸权。而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的占比已达35%,超过美国及其他9个发达国家的总和,这种发展态势让美国感受到压力。
美国从经济焦虑到战略恐慌
美国对中国发起“科技战”,首先源于其对经济霸权的维护。特朗普政府秉持“美国不应有贸易逆差”的错误逻辑,将贸易失衡归咎于他国“不公平竞争”。这种思维延伸到科技领域,便演变为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刻意打压。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和限制技术出口等手段,遏制中国产业升级,以维系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顶端地位。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战略安全的考量。美国将中美关系视为“师徒关系”,却发现“徒弟”不仅学得快,还难以掌控。从华为5G技术到半导体产业,中国在关键领域的突破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在美国前贸易代表办公室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中,近10%的产品中国对美零出口。这种“预防性关税”暴露了其真实意图——阻止中国利用美国市场发展新兴产业,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局面。
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也助推了“科技战”的升级。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民粹主义兴起使得政治精英将国内矛盾外化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他们试图通过制造“中国威胁论”,转移民众对国内贫富分化、产业空心化等问题的注意力。
中国应对之道:在开放与创新中破局
面对“科技战”,中国展现出了战略定力与应对智慧。一方面,中国持续推进外贸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在我国贸易中的占比已接近50%,减少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积极“出海”,通过海外投资绕开技术壁垒,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中国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链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中国在生产端的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在供给侧“卡脖子”的空间逐渐缩小。这种“练内功”的策略,为应对“科技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中美经济的深度融合决定了完全“脱钩”不现实。从增加值角度看,中美通过第三方的间接依赖仍在提高,中国随时欢迎美国回到合作的轨道上来。对中国而言,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是破解外部压力的关键。中国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