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

“金字塔上的皇冠”,看“京籍”手术机器人

2025年06月30日 

  ▶ 本报记者  张伟

  你能想象吗?一位28周时出生,体重仅1.2千克,生后仅3天的脑出血早产儿,对其实施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定位下的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不仅精准定位了病灶,还成功清除了14毫升积血。手术后1个月,该婴儿能完全自主呼吸,体重增长至1.7千克。

  6月18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团走进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华科精准(北京)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科精准”),该企业联席CEO兼CTO刘文博向记者讲述了华科精准微型机器人在2023年8月用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外科的这个真实案例。

  医疗机器人领域被誉为机器人领域及医疗器械产业“金字塔上的皇冠”,这一高门槛、高价值领域被称为“医疗领域的航天工程”。

  华科精准神外手术机器人是我国首款获批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双认证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主要用于临床辅助脑出血、脑肿瘤、癫痫、帕金森病等颅内病变的微创治疗,其领先的创新技术和优秀的品质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和信赖。

  2023年6月,由华科精准自主研发生产的全球首款3D结构光手术机器人(The Sinobot X1)获FDA510(k)认证批准上市,该机器人是世界上第一款由中国企业研发且获FDA批准的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

  “我们不仅关注技术创新,更注重为医疗行业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医学诊疗水平提升,从而推动医疗科技不断进步。”刘文博说。

  长着4条蛇形手术臂的机器人,能在工程师操控下剥生鹌鹑蛋:工程师坐在控制台前,双手操作手控器,控制机械手臂和夹钳将厚度仅为0.17毫米的蛋壳剥离蛋膜。走进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术锐”),该企业研发的全球首款应用于人体临床的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是颠覆传统手术的“神助手”。

  4月2日,中国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军教授团队与西班牙胸外科权威专家DiegoGonzálezRivas教授团队合作,通过术锐蛇形臂单孔机器人,成功为一名肺癌患者实施全球首例跨洲际远程胸外科手术。此次手术标志着中国原创高端医疗装备首次进入欧洲临床,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目前,术锐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已提交欧盟CE认证。

  在4月举办的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术锐向全球首发“可变孔技术”及“超微创外科技术创新平台S+suite”。这一突破性成果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技术定义”的跨越。

  5月6日,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NMPA医疗器械注册变更批准,适用范围变更为“该产品由医师利用主从操控系统对于微创手术器械进行控制,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通外科、胸外科肺部腔镜手术操作”。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由此成为国内首款、唯一覆盖四大外科领域的单孔手术机器人。

  “国际首创技术,有效填补国内空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术锐机器人高度评价。目前,术锐机器人正在积极开展甲乳外科和耳鼻喉头颈外科等方向的临床试验,以及儿外科的临床应用。

  “选择在北京创业,就是看中了北京完备的产业链、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临床资源。”谈及扎根在北京的理由,术锐创始人徐凯说,“在国家科研政策的支持下,医工结合的创新路径在这里能得到最好的实践。”

  据悉,北京市临床资源丰富,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良好,具有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优势。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市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分别为7023个和2628个,居全国前列。近5年,北京市获批创新医疗器械数量58个,占全国1/4,位居全国榜首。

  此外,北京市部分特色细分领域优势明显。在手术机器人、影像辅助诊断AI产品等前沿领域发展迅猛,企业融资规模居全国首位;脑起搏器、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等高端创新产品相继获批,成功填补国内行业空白,部分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为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替代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