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

清华大学“神秘高科技组织”,为啥头戴“神奇发帽”

2025年06月30日 

  ▶ 本报记者 管晶晶

  近日,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在清华不懂就问,这是个什么神秘高科技组织”的图文笔记,引发众多网友围观。

  图上,8位头戴“神奇发帽”的人坐在新清华学堂舞剧《咏春》演出的观众席上。网友纷纷留言,有人以为是集体染发看演出的行为艺术,有人说这像是被蕨类植物寄生,还有人担心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6月19日,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神经美学研究团队回应,对网友关注的“神秘高科技组织”进行揭秘。

  第一问:这是在做什么实验

  8位志愿者所戴的“神奇发帽”其实是无创脑电帽,结合多模态采集设备可进行多人同步非侵入式脑电数据采集。

  “这是国内首次将无创脑机接口技术系统性应用于美学与艺术研究,也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我们的实验目标是在现场真实剧院场景下,结合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借助高精度脑电设备同步捕捉观众在欣赏演出时的神经活动,对观众的审美体验进行解码。”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神经工程实验室主任高小榕教授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跨学科的探索,推动技术在理解人类审美体验中的新应用,为艺术认知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博士生李泽轩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我们在研究中观察到,当观众身处现场艺术表演中时,其大脑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动态响应。这种神经活动的分布与观众的情感参与和沉浸体验密切相关。当人们坐在剧院里,灯光暗下、大幕拉开、音乐响起,仿佛整个人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相比之下,观看视频就像是在窗内向外远眺,虽然能感受到美,但少了一层身体上的参与。”

  “这也帮助人们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现场更打动人’。在动情的那一刻,观众的大脑与艺术作品之间,会建立起一种无声的共振。”李泽轩补充道。

  第二问:神经美学是什么

  神经美学是神经科学的分支学科,是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核心是探讨人类如何在神经层面感知和评价美,旨在利用神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在欣赏艺术、自然或日常事物时的审美体验和神经机制。

  目前,神经美学已成为艺术、心理学与脑科学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高小榕强调,与神经科学相比,神经美学将人视为生物+文化的混合体,而非单纯的生物体。

  高小榕介绍,国内神经美学研究自2010年以来快速发展,研究者运用多种脑成像与电生理技术,不断夯实审美体验的脑机理基础,在舞蹈科学、音乐审美、视觉艺术领域逐步构建起涵盖情感分析、认知评估与偏好形成的理论框架,并在不同艺术形式中揭示了大脑接受艺术作品刺激中的动态响应规律。

  第三问:为何要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神经美学研究

  中国的无创脑机接口技术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在清华大学启动,迄今已有近30年历史。“在无创脑机接口领域,目前中国与国外处于并跑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领先优势。”高小榕介绍道,“借助无创脑机接口进行失能康复训练,中国已有上万案例。天坛医院曾做过大样本比较,使用无创脑机接口进行主动康复,与传统康复训练相比,时间缩短1/3,效果提升1/3。”

  “此前,神经美学主要使用脑电图、近红外光谱、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人类大脑在审美过程中的激活模式。这次实验是国内首次将无创脑机接口技术系统性应用于神经美学研究。无创脑机接口(如高密度EEG结合可穿戴传感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可在自然场景中使用等优势,能够帮助我们在更真实、动态的艺术体验中记录观众的即时反应。”高小榕说。

  高小榕表示,未来计划进一步结合舞蹈、音乐、灯光设计等多种艺术元素,探讨“沉浸”“共感”等核心美学体验的形成机制,并尝试将这些发现应用于艺术创作支持系统、情绪调节和康复辅助等方向,推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受访者供图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