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发布的《“微短剧+”价值创造洞察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网民渗透率达70%,覆盖全年龄段用户。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轻骑兵”,微短剧正以“小体量、大能量”重塑文化产业新生态。
市场供给端多元化
资本与平台加速入局
微短剧又称网络微短剧,国家广电总局将其定义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钟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
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
而支撑这一数据的是供给端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目前供给端短剧公司主要有4个主体:一是网文业务公司,凭借信息流推广经验与IP储备,从网文向微短剧制作延伸,擅长挖掘热点、转化IP。二是多频道网络机构(MCN),依托网络短视频达人资源与剧情视频创作营销体系,拓展微短剧制作,强化内容传播与流量运营。三是广告业务公司,借助品牌全案策划经验,搭建品牌微短剧业务,整合品牌商务与内容策划资源。四是传统影视公司,将微短剧作为影视业务新板块,利用影视制作资源与经验,拓展业务边界。
平台端的密集动作,更是行业热度的直接印证。继今年年初微信上线短剧小程序“火星观剧”后,腾讯近期再推出一款名为“短剧”的小程序,该小程序中设有口碑榜、总榜、飙升榜、推荐等栏目,目前均为免费观看。此外,今年5月,抖音集团宣布成立短剧版权中心,4月,爱奇艺、芒果TV均与抖音集团旗下红果短剧达成合作……
“在娱乐消费趋向低成本的背景下,微短剧满足了‘短平快’娱乐需求。”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在经济下行的宏观背景下,微短剧低成本、高回报的特性吸引资本与创作者,填补了传统影视行业投资谨慎的空隙。”
“未来,随着5G普及、AI技术应用和用户付费习惯养成,微短剧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说。
政策引导
激发全社会创作热情
在市场扩张的同时,政策引导为行业注入规范发展动能。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通过“微短剧+”六大创作计划推动行业规范化、精品化发展。2024年1月,“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启动;2025年1月,“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启动 ;2025年2月,“跟着微短剧来科普” 创作计划启动……截至2025年4月30日已累计推荐9个批次共276部剧目。
此举激发了全社会创作热情,吸引传统主流媒体、专业影视机构等入局,推动网络文艺创作繁荣。
全国范围内,超25个省份推出60余个地方短剧扶持政策,结合地域资源创新出150余个“+”创作方向。以浙江省为例,其微短剧取景的A级景区2024年1-9月接待游客8745.93万人次,同比增长9.05%。数据显示,2024年“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总播放量超60亿,微短剧日渐成为地域文化的“移动名片”。
对此,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认为,此举不仅丰富了短剧的题材和内涵,提升了短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更是通过规范化淘汰劣质内容,推动行业从“眼球经济”转向“价值经济”。
短剧“出海”
机遇和挑战并存
当国内市场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微短剧“出海”正在打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微短剧+”价值创造洞察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超200款微短剧App上线海外市场。
从整个短剧市场看,国内短剧“出海”目前主要有三大市场:第一梯队是付费习惯良好的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第二梯队是日韩、东南亚以及欧澳等国家和地区;而随着北美市场竞争加剧,中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潜力市场。
袁帅认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国内短剧在题材选择、剧情设置和制作水平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引发海外观众的兴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短剧的传播渠道不断拓宽,为“出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过,袁帅指出,“出海”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王鹏表示,为应对这些挑战,需加强剧本创作能力、深化本土化运营、提升内容质量并关注政策动态。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市场快速扩张,内容同质化、版权保护、海外文化适配等挑战也逐步显现,行业亟待在宏观政策框架下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