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慧亮 付岩帅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是要形成人才新质态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威海火炬高新区着眼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等驻区高校创新人才资源优势,聚焦岗位供给、产教融合、保障体系,深化校企地合作,既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威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必须寻找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动能,人才新质态应新质生产力的呼唤而相伴诞生。
(一)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为基本要素。人才既是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发明、创造和革新者,是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要素。正是人才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总结广大劳动者的经验和智慧,发明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发现制造新的劳动对象,不断创造改进出新的劳动方式,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实施科学管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
(二)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发展提出新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一是要求以人才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形成人才新质态,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二是要求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是要求增强人才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人才现代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跃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四是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人才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人才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优化组合。
(三)以新质生产力理论审视人才新质态。人才新质态是新质生产力具有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要素质态,符合新发展理念,能够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优化组合,引领跃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实质就是人才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三、威海火炬高新区构建人才就业创业体系的实践
(一)实施就业岗位提质计划,以高质量供给吸引毕业生选择威海。围绕更好满足高校毕业生发展需要,威海火炬高新区推动优势产业、研发平台、人才政策形成叠加优势,进一步提升区域吸引力。
一是增强岗位需求双向匹配度。开展“访企拓岗、座谈集岗、摸排寻岗”活动,聚焦优势产业开发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建立急需紧缺人才信息登记制度,目前已收录179家企业1970个重点岗位,同步开辟“线上+线下”联动招聘渠道,进一步提高供需匹配成功率。二是发挥高能级平台吸纳作用。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综合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号召力,支持威高、迪尚等头部企业在上海、江苏等地建立“飞地”研发中心,突出高精尖缺供给导向,覆盖医疗器械、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推动优秀高校毕业生“工作在外地、服务在本地”。三是提高人才政策投放精准性。落实“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引才政策,针对威海平均薪资水平偏低等问题,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分别给予每月1000元、2000元、5000元的生活津贴;对冲击千亿元目标、百亿元目标企业引进的“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生活补贴分别提高至每月5000元、3000元;对列入政策支持范围的威海籍毕业生、驻威高校毕业生,按照博士研究生1万元、硕士研究生5000元、本科毕业生3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返乡留威补贴,提升留区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收入水平。
(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精准化对接引导毕业生留在威海。威海火炬高新区深化拓展校企合作,以产教融合破解供需“两张皮”问题,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联合培养锁定一批。推动高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坚持“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理念,把课堂设在车间、专业建在产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先后成立威高学院、迪尚学院、惠普班、亿和班、富士康班等,每年为区域、企业定向培养人才1000多人。二是见习实训留住一批。探索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推动电子信息、医疗器械两大园区企业与驻区高校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以交流挂职、服务外包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对表现优异的毕业生,实训结束后直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免试留企就业。三是合作研发吸引一批。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创业园、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力推广“天力电源模式”,鼓励企业以聘用在校师生的方式与高校开展合作,将“学校实验室搬进企业研发中心”,推动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技术开发深度融合,导师既是高校教师也是企业研发副总。学生在导师带领下“把论文写在研发生产中”,完成学业的同时又提前参与到企业经营中,实现毕业前已“入职”。
(三)完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以全方位服务促进毕业生扎根威海。聚焦就业创业所需所急,构建全流程服务、全要素保障体系,让高校毕业生在威海舒心就业、安心创业。打造青年社区人才公寓,对求职面试的大学生提供5天免费住宿,对确定就职的高校毕业生减免1年房租,到期后可按市场价格半价续租,目前已建设人才公寓5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5300多套、入住青年人才8000多名。构建“一门进、一窗办、一网通”人才服务体系,聚焦青年人关注的劳动权益保障、就业指导、社会服务等方面,打造“一站”式服务“人才之家”。建立全周期创业保障体系,围绕青年社区布局建设国家级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引入“创业导师+孵化+投资”模式,聘请14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作为创业导师,组建由9名教授组成的技术团队,与5所驻区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四、高新区人才发展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突破、新的生产力质态的形成,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发明创造。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推动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取得新成效,关键就在于要凝聚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打造优质的人才生态环境。打造优质的经济环境,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人才吸引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活动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打造优质的文化环境,营造爱才、惜才、敬才、容才的文化环境,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打造优质的人才制度,持续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加快转变高新区人才管理职能,不断增强人才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先进性,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二)打造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集聚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青年科技人才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必须优化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让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壮、塔尖更高。
(三)构筑坚实的产业人才队伍。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必须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威海火炬高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