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发布。这是我国孵化器管理职责划转至工业和信息化部后首次修订的孵化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7月10日起生效实施。
“新版《管理办法》既注重传承又锐意创新,既照顾现实又指明方向,将清晰地引导全国孵化器转型升级。”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颜振军表示。
这一想法代表了同行业很多人的感受。
提出更高要求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新版《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此次工信部发布的《管理办法》,不仅是孵化器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举措。”南通大学副教授沈风雷介绍说,“从宏观背景看,我国要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上下更大功夫;从行业层面看,产业变革对孵化器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孵化器自身看,经过多年发展,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亟需新的规范指引方向。”
“自1987年我国首家孵化器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孵化器数量已跃居全球首位,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策源科技企业孵化器董事长李湛表示,“目前,我国孵化器行业存在的‘二房东’现象仍然突出,科技资源整合不足、专业服务能力欠缺、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依然存在。《管理办法》针对孵化器行业长期存在这些核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激励苦练内功
《管理办法》的诸多亮点,给业内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管理办法》把工信部孵化器划分成标准级孵化器和卓越级孵化器。”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协会秘书长李靖表示,“这为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孵化器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有利于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龚伟认为,《管理办法》通过科学设置指标,引导孵化器苦练内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聚焦企业成长与质量方面,《管理办法》对标准级新增“上年度新增注册企业数占比不低于20%”“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占比不低于30%”等指标,引导孵化器回归“培育源头创新企业”的本源。最核心的指标“上年度不少于30%的在孵企业营业收入或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超过20%”,直指孵化服务终极价值,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在倒逼服务能力升级方面,标准级“上年度除房租及物业之外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及卓越级“近两年每年服务和投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低于50%”的要求,是破除孵化器“二房东”依赖症的硬约束。这要求孵化器必须提升专业服务价值,拓展多元化收入渠道。
在强调人才与投资赋能方面,卓越级标准明确要求“复合型人才或领军人才牵头”“具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孵化服务队伍”“能够联动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强投资赋能”(要求10%股权投资或20%融资覆盖率)。“这为孵化器构建核心竞争力指明方向——人才是根基,资本是翅膀。”龚伟表示。
“新版《管理办法》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沈风雷表示,“一是主体改变。名称从‘科技企业孵化器’调整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虽仅一字之差,但更加突出‘科技型企业’这一孵化主体,明确了服务对象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属性。二是要求提高。对孵化绩效的要求显著提升,更强调‘深度服务’而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提供。三是模式升级。运营核心落在‘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从‘二房东’模式转向‘生态服务商’模式。四是职责清晰。明确划分国家与地方层面的职责分工,避免政策执行中的权责模糊。”
产生多维影响
新版《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推动行业升级并带来多维度影响。
“《管理办法》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二者充分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昊表示,“行业期待已久的目标和方向已经明确,孵化器正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沈风雷看来,《管理办法》的积极意义可概括为“指明方向、激活动能、强化协同”:推动孵化器发展进入高质量新阶段,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通过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新兴产业孵化,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动力;对各省份孵化器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形成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协同效应。
“但需注意,政策落地也可能带来短期阵痛。”沈风雷表示,首先是挫伤积极性。全国1.6万家孵化器将面临“优胜劣汰”,依赖“二房东”模式的孵化器可能因无法满足新标准而丧失创建积极性。其次是上下衔接难。部分省份已出台的“标杆孵化器”“高质量孵化器”等政策需与《管理办法》融合,可能存在衔接困难。再次是申报动力小。申报标准提高但配套激励政策尚未明确,可能影响部分孵化器的申报动力。最后是缺乏平衡性。尽管新规对偏远地区放宽了15%的标准,但对北京等重点城市、经济发达城市以外的资源匮乏地区,仍需进一步考虑发展不平衡问题。
龚伟认为,《管理办法》鼓励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为孵化器整合资源、提升效能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中国孵化事业历经38年发展,已积累全球最庞大的孵化生态:超万家机构、数十万在孵企业、海量科技成果与政府、资本资源。面对《管理办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如何有效整合这些宝贵的存量资源并横向聚合,形成服务产业创新合力,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