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彬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442.9万辆和4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2%。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相关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含出口)预计达1650万辆,保持30%的增速,国内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55%;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70%。
随着我国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版图正在被颠覆,传统汽车城正在受到新兴汽车城的冲击,城市的竞争格局正在被重塑。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254.0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重庆因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在经济总量上超过广州,跻身我国经济第四城。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赛迪智库相关专家表示,在各城市竞相抢占新赛道谋求地区经济跃迁新路径的驱动下,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深圳为龙头,合肥、上海、西安等多城市共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一超多强”城市集群格局。
新汽车城三大发展路径
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汽车研究室副主任赫荣亮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推动区域竞争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较量,更是各城市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制度供给等方面的全方位比拼,将进行产业要素空间重组与价值链重构,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据赛迪智库分析,自2009年6月我国明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来,各地扶持该产业发展,目前已呈现区域性集群化发展特征,主要有3类发展典型:技术跃迁型、转型突破型和补链崛起型。
技术跃迁型以深圳、合肥、西安等城市为代表,其以技术创新换道领跑,2024年三城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543.6万辆,占全国总量的42.2%。
深圳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协同”模式,从无到有跃升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293.5万辆,同比增长69.4%,占全国市场份额22.8%。依托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深圳形成“整车+电池+智能网联”全产业链生态。合肥打造“资本招商+全链聚合”模式,实现了从“汽车弱市”到“行业新贵”的嬗变。2020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仅 5.27万辆,2024年超越上海,跃升至137.6万辆。合肥“以投带引”通过国有资本招引蔚来总部基地,吸引比亚迪、大众等工厂入驻,培育300余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
上海、重庆、柳州等城市是转型突破型的代表,加快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展现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韧性。2024年三城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301.58万辆,占全国总量的23.4%。
以重庆为例,该市以“高端智造”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持续向高端化发展,2024年,“重庆造”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占比达48.3%,同比提升21.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销售均价约23.6万元。目前,重庆已拥有19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零部件企业,形成“材料-零部件-整车-服务”全链条闭环。
常州、郑州、济南等城市是补链崛起型的代表,强化细分领域突破,锐意进取发展潜力巨大。2024年三城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192.6万辆,占全国总量的14.9%。
以常州为例,通过“电池全链领跑+整车招商”模式,实现由关键零部件带动整车发展的创新路径,集聚了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形成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全链条布局,动力电池销量接近全国1/5。2024年其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发挥电池优势,成功招引比亚迪、理想汽车等整车企业落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需注意什么
赛迪智库认为,从目前各大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情况看,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城市拼资源式招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投资决策,企业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未被充分考量。近年来,地方政府普遍采用财税优惠+土地供给+配套保障“组合拳”招引企业,部分城市甚至以代建厂房、税收返还、用工补贴等政策进行招商竞争,已对一部分中西部城市的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形成考验,甚至出现一部分企业仅为了获得更多政策优惠而进行产能异地迁移,形成“候鸟项目”。
二是城市对自身资源禀赋研究不足,同质化竞争凸显。一些城市的产业布局缺乏对自身资源的深度研判,简单复制“整车+电池”的标准化模板,导致区域产业同质化。如规划的一批电池产业园主要集中于磷酸铁锂等成熟技术路线,对高端前沿领域投入不足,同质化布局导致结构性矛盾。中西部城市扎堆引入整车组装项目,但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低,需大量从外地采购。
三是城市之间协同不足,产业链低效布局。比如,自动驾驶路测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城市间无法跨城互通,企业需在不同城市重复申请路测牌照,增加自动驾驶企业测试成本,影响了自动驾驶系统(ADAS)技术迭代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赫荣亮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速,本质上是地方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竞赛。各地需以系统思维统筹产业布局,保持战略定力深耕优势领域,要做好产业定位和精准招商,积极开展区域合作。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乔晓建议各地精准定位产业发展路径。他说,地方政府需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各地区需错位发展,增进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招商方面,应摒弃单纯的政策补贴和资源拼抢式招商,更加注重项目质量,从技术领先性、市场成长性、产业链带动性等维度加强对拟引入项目的筛选和评估,推行“链式”招商新模式,发挥“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乘数效应。此外,还要主动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间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推行“飞地”经济共建汽车园区,从而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与交流,推动共建研发平台、共享检测设施、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