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

汽车产业“三化”需重新定义底层逻辑

2025年05月26日 

  ▶   本报记者  叶伟

  “通过长期、坚定、连贯实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我国成功培育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批世界级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领军企业,构建起世界级汽车产业链和引领未来方向的产业创新生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在5月20日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侯福深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发展的关键阶段,汽车产业正加速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入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期,此间需要重新定位未来汽车科技创新发展的坐标和重新定义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探寻未来汽车科技发展方向,引领全球汽车科技加速前行。

  电动化发展

  全面市场化阶段两大问题

  “今年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2.7%,表明电动化发展进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国汽战略院副院长郑亚莉表示。

  然而,目前汽车电动化方面面临动力电池与固态电池及充电与超级充电两大问题。

  “目前,全固态电池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存在材料稳定性、界面稳定性、循环寿命等关键技术问题及整车热管理、整车集成等工程化与产业化技术难题,预计2030年全固态电池可实现小批量装车验证,2035年才有可能规模化应用。因此,近中期,液态动力电池仍是电池产品的主流,需进一步挖掘其性能提升潜力,推动本征高安全、全气候创新技术的突破与优化。”郑亚莉说。

  “当前,龙头企业提出兆瓦级超充技术方案,其产业化应用除需突破自身散热、标准化等难题外,对动力电池、整车平台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还将带来电网侧增容等新问题。”郑亚莉说,短期看,超级快充仍将是普通快充技术的一项补充技术。

  智能化变革

  商业落地需三大突破

  “目前,L2级辅助驾驶功能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达57.3%,引领汽车智能化转型。”侯福深说。

  比如,2月9日,长安汽车官宣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从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2月10日,比亚迪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发布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今年以来,国内多个汽车品牌车企提出“智驾平权”相关计划。

  “我国已实现L2辅助驾驶规模化应用,但目前主要车企提出的‘智驾平权’主要是L2级辅助驾驶的量产应用,而L3级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仍处于技术验证和商业化示范阶段。”郑亚莉说。

  郑亚莉表示,与L2级辅助驾驶相比,L3级以上的高级别自动驾驶上车,需要实现从技术、用户认知到安全管理的质变性突破。比如,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完成辅助驾驶向主导驾驶的转变;用户认知方面,需要适应驾驶权的转移;管理体系方面,需加快建立并完善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准入标准和测试评价能力,制修订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

  AI为驱动力

  形成标准引领力

  “要想成为世界汽车强国,需要有完善的汽车科技创新体系和关键载体平台,还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标准引领能力。”侯福深说。

  为此,此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汽车创新技术展AITX品牌,聚焦汽车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这一主题,打造全新的综合性汽车技术展览平台。

  “至2030年,将AITX品牌打造成为规模最大、科技影响力最强、创新生态最丰富的全球汽车创新技术展览,成为世界汽车科技创新交流高地。”侯福深表示。

  同时,人工智能(AI)将是未来汽车产业变革新的驱动力。

  “AI将是影响未来3-5年汽车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AI将全面赋能汽车产品技术创新,驱动汽车产品向具身智能终端演进,同时也将带来从研发、生产、制造到服务的汽车底层逻辑重构,催生汽车产品形态、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郑亚莉说,AI将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方面率先应用,然后拓展至动力、底盘等全领域、全链条,深度赋能汽车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全过程,推动汽车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引领我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提升迈向创新驱动。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