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期,A股光伏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和2025年第一季度报相继披露,光伏企业经营业绩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多位受访者均表示,当前光伏行业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期,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加剧,光伏市场加速洗牌,需要光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调整经营策略等方式寻求突围之道,推动行业从“成本竞争”向“价值创造”跃迁。
企业经营承压
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严峻挑战。
当年,新增装机规模277.57GW,同比增长28.3%;多晶硅产量同比增长23.6%,硅片产量同比增长12.7%,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0.6%,组件产量同比增长13.5%。与此同时,光伏市场出现“量增价跌”现象,光伏企业经营业绩集体大幅度下滑。比如,2024年,晶科能源实现营业收入924.71亿元,同比下降22.08%;隆基绿能实现营业收入825.8亿元,同比下降36.23%;天合光能实现营业收入802.82亿元,同比下降29.21%;福莱特实现营业收入186.83亿元,同比下降13.20%;通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919.94亿元,同比下降33.87%。
同样,华龙证券的研报显示,2024年,光伏设备行业实现营业收入9271亿元,同比负增长22.81%;实现归母净利润负增长266亿元,同比负增长127.13%。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2024年,光伏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行业现金流危机加剧。
不过,今年第一季度,部分光伏企业净利润环比实现减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转正。比如,阳光电源营业收入190.36亿元,同比增长50.92%;归母净利润为38.26亿元,同比增长82.5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6.76亿元,同比增长76.46%。天合光能营业收入为143.35亿元,同比下降21.48%;归母净亏损13.20亿元,扣非归母净亏损为13.73亿元。隆基绿能实现营业收入136.52亿元,同比下降22.75%,归母净亏损14.36亿元。
受访者表示,从整体上看,光伏行业主产业链各环节利润水平修复有限,光伏企业经营仍处于承压状态。
“内卷式”恶性竞争未根除
价格战、专利战,企业扩产……光伏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让全产业链陷入亏损的惨烈境地。
价格战在光伏市场激烈上演,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比如,2024年,单晶致密料价格由年初的6.5万元/吨降至年底的4万元/吨,N型颗粒硅由年初的6万元/吨降至年末的3.7万元/吨。
“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快速下降,导致光伏企业经营亏损加剧,行业面临的系统风险提升。”王勃华表示。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表示:“2024年企业业绩大幅度下降,外因是行业供需失衡,开工率不足,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技术快速迭代,PERC产能淘汰带来资产减值。内因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诸多失策的积累。”
同时,光伏行业专利战频发,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
2025年2月,天合光能公告披露其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阿特斯提起两起诉讼。涉案专利分别为“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两起诉讼的索赔金额高达10.58亿元。阿特斯则回应称,天合光能基于该两项专利的索赔,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且此前已经起诉天合光能侵害阿特斯的两项专利权,要求天合光能停止侵权,并向阿特斯合计赔偿人民币1亿元。
目前,该案件正在审理中。
除上述案件外,光伏行业专利诉讼明显增多。如晶科能源起诉隆基绿能专利侵权案,天合光能与中清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中清国投实业的侵害发明专利纠纷,晶澳科技与正泰新能专利侵权案等。
受访者表示,一些诉讼的产生,并不符合企业依靠知识产权获取快速发展的初衷,而是出于不理性的市场竞争。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表示,当前,我国光伏产业正处于由规模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光伏行业知识产权竞争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光伏企业的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已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竞争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化”,一些企业将其作为打压竞争对手的“武器”,借此垄断市场、霸占市场甚至演变成“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新动态。
寻求突破之道
面对经营业绩承压、“内卷式”恶性竞争等问题,光伏行业当如何寻求突破之道?
受访者表示,要在变化中练就真本事,努力跨越行业周期。
向科技创新要新动能,是光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光伏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需要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推动PERC、HJT、TOPCon等高效电池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打造差异化、高品质产品,以技术优势赢得市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表示,同时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宽光伏应用领域,推动“光伏+建筑”“光伏+交通”等“光伏+N”多元化应用模式。此外,还需要把微电网、光储融合、光储氢一体化等新空间打开,释放光伏行业发展巨大潜力。
马一德说,要构建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生态共同体”,通过专利共享、技术协作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伙伴共同创新。同时,探索建立光伏产业创新联合体,统筹推进大尺寸硅片、高效电池等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出海”成为光伏行业“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的新模式。刘译阳说,合作“出海”主要包括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出海”、多元合作“出海”和跨行业合作“出海”3种类型,这些合作模式可有效规避单一企业面对国际市场风险,通过组建跨国联盟或合资企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定制化提供产品和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