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

“AI+”经济狂飙:流量密码还是产业升级

2025年05月26日 

  ▶   本报记者  李洋

  传统服务业正经历智能化升级的浪潮。连日来,上海、深圳、福州等多地出现AI洗头店,店内摆放着科技感满满的头皮检测设备,配有可调节力度与水温的智能洗头机,以及自动吹发设备。其实,在AI涉足洗头这门生意之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AI健身、AI读书等新业态。

  “AI+”经济的背后,究竟是流量密码还是产业升级?

  AI洗头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据悉,AI洗头服务采用智能设备替代人工操作,结合‌高压水柱、仿生机械手、自动按摩‌等技术,提供标准化的洗护体验。与传统人工洗头相比,AI洗头强调‌效率、卫生、个性化护理‌,部分设备还能通过AI分析头皮状态,推荐合适的洗护方案。

  然而,这一新兴业态也面临争议:部分用户认为AI洗头“像自动冲水器”,清洁效果不如人工。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AI洗头店以9.9元的优惠价吸引顾客,后续价格在19-23元不等。这样的场景,让人们对AI洗头的商业前景打上了问号。

  AI洗头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呢?

  对此,易观高级分析师马世聪分析说,洗头实际是美发行业的前置流程,头皮健康也是快速增长的健康管理细分赛道,AI技术的加入为美发行业从单纯的生活服务业升级为轻医美+健康管理业带来了技术动力,改善线下美发门店的运营效率、运营模式。但现阶段主要是上游设备厂商通过推动设备铺装和低价促销来激发消费需求,消费者在体验上对于相关服务的专业性、体验感、精细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质疑。

  有不少体验过的消费者反映,当前AI洗头仍停留在自动化阶段,距离真正的智能化尚有差距。“洗不干净”“噪音大”等吐槽频出,甚至有人遭遇“卡头发”“引发毛囊炎”等问题。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当前AI洗头仍以“流量获取”为主,通过低价引流、标准化服务降低人力成本,但长期需解决“个性化不足”“体验感差”等问题。“AI洗头机通过头皮检测获取发质数据,算法匹配洗头模式(如速洗、养护),机器自动完成湿发、洗发、冲洗,并配备按摩功能。但算法难以处理如敏感头皮、头发打结等复杂需求,且缺乏与美发师的人工互动,机械操作生硬、存在设备噪音。”

  “AI洗头等‘AI+’服务是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的必然趋势,但需平衡技术、成本与用户体验。”王鹏说。

  广州市南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狄嘉也认为,作为一种创新的尝试,AI洗头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服务行业相结合,拓展了服务的边界,不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优化服务体验、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品牌附加值。

  “万物皆AI”是噱头还是风口

  AI洗头并非个例,“AI+”经济正快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如,AI健身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动作捕捉与矫正,结合算法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AI读书‌运用推荐算法构建个性化书单,开发语音合成实现“听书”功能……这些新业态以标准化流程替代人工服务,通过“无人化”概念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利用技术溢价创造新的消费概念。

  但争议如影随形。吴狄嘉作为AI健身的前用户,认可其不受时空限制、能实时调整训练强度的优势,但也坦言AI难以完全替代人类教练的综合判断与定制化方案。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这些“AI+”服务在便捷性和个性化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不过,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马世聪进一步指出,目前AI技术的加入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还没能创造出更有体验价值的消费场景,在以新的消费理念或AI卖点吸引用户流量后,“AI+”经济是否能依托个性化、高品质、精细化体验将培育出的忠诚消费群体转化为消费力,还有待考验。

  “AI+”经济是否存在过度炒作

  短短几年间,“AI+”经济迅速蔓延。吴狄嘉分析趋势背后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降低,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二是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促使企业通过AI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三是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为“AI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

  不过吴狄嘉也坦言,当下“AI +”经济存在过热或泡沫化的迹象。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进一步解释说:“目前AI在一些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通用人工智能仍处于探索阶段,却已被市场过度炒作。众多企业盲目跟风,缺乏核心技术和实际应用场景,导致大量同质化、低水平的AI产品服务涌现。” 对此,吴狄嘉建议,为避免行业无序发展,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同时,企业自身应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张新原表示:“部分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不过他也乐观地指出,在未来3-5年,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技术包括更加智能的传感器技术、更加精准的算法模型、更加高效的算力和存储技术等。这些技术将为“AI+”经济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支持。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