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思考和路径探索

2025年05月26日 

  ▶  夏旭晖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制造业改造升级,做精做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持鼓励“小微创新”,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同时,强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保障,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流动,激发催生创新活力和新兴动能。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为此,江苏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奋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引领区,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特征

  1.遵循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观念系统,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坚持突破“卡脖子”技术,释放集成创新的裂变效应,打通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梗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统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注重把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开放的质量能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格局;共享是发展的根本归宿,发展的价值取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集聚新生产要素

  新质生产力具有先进生产力的质态,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离不开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展现了显著的创造力。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的决定性要素。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相应体量的人才队伍。开发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分析师、AI开发者等新技能岗位,设立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类脑研究等交叉专业学科,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技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健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发展通道,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终身教育体系。江苏省级以上高新区集聚了2/5的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实力稳健增强。

  劳动资料也称作劳动手段,体现了每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客观特征。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很大区别,就在于劳动者改造劳动对象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广泛采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属于更为智能高效的新型生产工具。通过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及生产设备以旧换新,加快实体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生产过程更加安全高效。打通资源开采、原料供应、规模生产、物流运输等环节的阻滞积压,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江苏省国家高新区出口规模约占全国1/5,“苏创积分贷”“苏科贷”全面推广,全要素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

  劳动对象是开展生产活动的基础物质条件,得益于科技创新的深度渗透,劳动对象的形态和范围大为拓展。既包括深空、深海、深地等广泛的自然存在,也包括经过劳动加工创造所产生的新物质资料,以及信息数据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劳动对象。江苏省目前建有18家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约占全国的1/7;54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创造了江苏省近1/3的地区生产总值。要把握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条件制约,提升生态承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转型。

  3.顺应新发展趋势

  新质生产力顺应事物发展新趋势,引领时代潮流和未来产业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有其自身发展经济规律,需要多方面的成长条件,有一定的孕育过程和发展周期。

  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做精做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持鼓励“小微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同时,营造未来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强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保障,优化生产资源要素组合配置,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流动,激发催生创新活力和新兴动能,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二、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

  1.科学认识传统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抛弃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将传统产业视为落后产业。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并不绝对对立,传统领域积蓄着新兴力量,潜藏着创新要素。

  一是对待传统产业,要有一定的包容心和忍耐度,尤其是在江苏省内相对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仍是当地支柱产业,是维持地方财政、吸纳城乡就业的重要经济力量;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立足经济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实际,有序引导、科学统筹,避免行政上“一刀切”和强制命令,同时防止概念包装、“新瓶装旧酒”等流于形式的转变。

  2.注重劳动要素保障

  从根源上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力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人始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第一位要素;人口是人才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保障。

  一是需尽快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举措,汲取发达国家持续低生育状态的经验教训,强化劳动力要素保障,提高青年人婚育意愿,完善生育福利保障;二是坚持在思想文化上移风易俗,破除社会环境中的陈旧观念和思想误区,消除婚育女性的职场歧视和隐形歧视,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

  3.奉行长期主义策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抓手,是探索未知领域、突破认知极限的复杂工作,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和突破,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保持耐心和定力,让科研工作者坐得住“冷板凳”。

  一是尊重科研工作者“标新立异”的思维,坚持正向激励和监督问责相结合,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保障和容错机制;二是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多数重要科技成果均产生于科研工作者思维敏捷、精力旺盛的青年时期,这是科技创新的普遍规律。遵循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快建设青年人才库和后备军,大规模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专业科技人才,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1.加快锻造新技术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要注重前瞻布局谋划,勇闯无人区,探索未知领域,领跑行业前沿。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江苏省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布局高性能算力、数字孪生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深入实施“自由探索”和“战略导向”相结合的科研组织模式,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攻关为牵引,加速知识生产和技术转移。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具身智能、脑机接口、商业航天等领域,2025年江苏省将实施40项重大科技攻关、80项前沿技术研发、60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持续增强原创力策源力。

  2.加速产业新突破

  坚持产业化路径,积极开辟新领域,拓展新应用场景,催生新动能。推动江苏省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巩固优势传统产业地位,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智转数改网联”;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突破。同时,推进未来产业先行先试,重点布局未来网络、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前沿材料等新赛道,2025年江苏省将建设30家创新联合体、30家概念验证中心、100家标杆孵化器、100个典型应用场景。

  3.培育数字新增量

  数据要素是现代社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新经济形态的重要力量。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江苏省数字产业创造新价值和新动能。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纺织、石化、钢铁等传统工业产业降本增效,加快农业、医疗、物流等民生领域应用升级,共享数字化时代红利。搭建数字创新平台矩阵,加快培育数字产业和龙头企业,发挥算力、算法、数据等要素潜能,深耕专业细分赛道。

  (作者系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